
2025(第二十九届)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暨第二届中国新能源汽车科技展将在宝安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当前的汽车产业不仅迈入智能化场景的应用期,更在打造全新生态体系。2025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以「面向未来、面向科技、面向市场」为主题,将探索未来智慧出行生态的构建路径,同时也是展示品牌形象、发布战略规划的重要平台。
这场定档于 5 月 31 日至 6 月 8 日的行业盛会,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拉开帷幕,用超大规模展区集中呈现技术新优势,绝对称得上既有前瞻性又有创新性的展会。
一
车展将要大规模地展示产业的科技,是因为产业的态势变了。
第一,制造的逻辑已经变了。汽车不再是「钢铁+引擎」的组合体,而是「算法+芯片+系统」的科技集合体;
第二,市场的定义也变了。新一代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第二空间」「情感机器」「流动终端」;
第三,竞争的剧本写法也变了。汽车产业正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共建」。
在这个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不停留于"展示新车"本身,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生态化转型的窗口。
二
创新,为什么落在深圳?
答案不在表层,而在深层结构。
这座城市没有历史负担,因而更易于拥抱未来可能性。40 多年前它是边陲小镇,如今它是比亚迪的总部,是华为首个 L3 级高速智驾方案的发源地,是大疆展示立体出行的地方。
政策率先试点,产业链集群成网,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这三项组合构成了深圳式创新的独特底座:
技术层面:无图高阶智驾、车载大模型、机器人技术,已成为 2025 年深圳科技演进的关键词;
应用层面:1500 公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飞行汽车试飞、无人机物流落地,让科幻场景加速走入日常生活;
市场层面:新能源车渗透率 76.9%,远高于全国平均,市民对智能技术的接受度与支付能力远超大多数城市。
深圳正在打造一个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生态,通过机器人与汽车的协同,提前构建起未来出行的蓝图。
深圳的机器人产业不仅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取得突破,智能服务机器人也逐渐进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无人配送到智能停车管理,均为未来智能交通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当中国其他城市还在讨论「能不能」,深圳已经在「如何更快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际车企,将这里视为测试其「技术极限」的理想地带,也是商业落地的优选区域。
三
深圳许多「首秀技术」,是直接上路的状态。
比如某车企展示的 L3 级城市领航辅助系统,已在深圳试点道路运行;某款搭载大模型的座舱交互系统,已经通过 OTA 覆盖数万台现车。
可以预见,这种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融合,将在车展上同步呈现,并折射出产业的变革方向:
从「车」到「端」:汽车正在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承载着云计算、语义识别、沉浸交互等新一代技术的落地;
从「部件」到「生态」:芯片、算法、地图、座舱、补能、服务……彼此紧密关联;
从「部分场景」到「跨区域」:飞行汽车将会接入低空网络,无人车物流正在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连接的是不同区域之间的高效流通。
这意味着,未来的汽车行业,是一种「超级复合生态」的搭建。
深圳,正在提前试验它的所有模块。
四
回望历史,也许才能窥见汽车产业的未来。
上一个全球制造中心底特律,曾将美国推向工业巅峰,也在时代转折处陷入沉沦。
今天,深圳的路径完全不同:
她摒弃「汽车厂+工人城」的传统,构建起「科技企业+硬件创新+政策协同」的复合配方;
她摆脱沉重惯性,以技术迭代与产品试错的快节奏突破;
她不再被动追随市场需求,而是主动定义市场认知。
用简单的话讲,是「在别人还没想明白之前,深圳已经造出来了」。
五
车展的辐射范围,超越深圳的地理边界,融入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
在深中通道通车、虎门大桥升级改造、深珠通道纳入规划等背景下,一条「科技-制造-政策-消费」的湾区产业链条,正在成型:
深圳提供技术、政策样板和技术应用场景;
湾区协同着高密度制造与供应链配套。
这不是简单的「区域协同」,而是一种「生态规则」的定义。
当车企不再只满足于做「新车发布」,转而主导「未来的生态制定」,车展这个舞台,就不再是「发布会」,而是「发声场」。
所有参与者,都将会看见、听见。
六
技术在此扎根,资本在此下注,制造在此联动,政策在此托举,用户在此反馈。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
这不是「下一个底特律」,也不是「东方的硅谷」。
这是深圳,是正在定义「下一个创新」的深圳。2025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正是这一进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