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消费场景。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消费场景。4 月 13 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简称「消博会」) 启幕,本届展会首次设立新消费科技展区,众多科技消费新品出现在聚光灯下——
宇树科技展示的量产人形机器人 G1,其 23-43 个关节电机能完成高难度动态动作;群核科技 AI 系统助力家居设计、建筑、电商等行业设计生产提效;强脑科技、傲意信息科技分别展出的脑机接口智能假肢与肌电控制仿生手,实现医疗辅助设备商业化突破……
这些采用了前沿科技的「新物种」,带来了消费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增量竞争。有机构预测,AI 硬件市场将以每年 38% 的速度狂奔,2030 年规模突破 4741 亿美元。
「AI 不应停留在概念,而应深度赋能生活场景。」在消博会期间举办的科技消费主题相关活动上,业内的一个共识是,新消费时代,人工智能的加持正在让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聪明」,能够快速精准响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蕴含巨大的发展机遇。
消博会 1 号馆宇数科技展台
图片来源: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组委会网上新闻中心 冯小敏/摄
需求结构升级,催生科技「新物种」
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2023 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2》里,主角团队执行「移山计划」时必不可少的装备——外骨骼机器人,穿着它主角们能够轻松地提起比自身重几倍的货箱。
这样的装备正是来自此次消博会参展商傲鲨智能。这次来参加消博会,傲鲨智能带来了 FIT-HV 腰部外骨骼机器人、FIT-U 上肢外骨骼机器人、PES-U 储能外骨骼等产品。
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张华介绍,傲鲨智能的产品致力于让外骨骼与人体协同,从而解决人体在耐力和体能上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让机器人成为「人体的延伸」。
傲鲨智能展示的外骨骼机器人
图片来源: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组委会网上新闻中心 杨冠宇/摄
谈及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张华提到了一个关键词「银发经济」。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银发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机构预测,到 2030 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 25 万亿元,经济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根据他的观察,当前很多 60 后老年人进入退休年龄,他们这代人的生活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更注重生活品质,同时对于电子类消费品的接受程度较高。
张华描述了两大消费场景,一是帮助那些感觉自己体能下降但又热爱旅游的退休中老年人群出行,二是帮助护工或者失能老人解决一些基本的护理需求。
不只是银发经济,我国拥有 14 亿人口、4 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庞大消费市场,需求结构持续升级,不断催生出不同领域的科技「新物种」。
同样亮相此次消博会的还有擎朗智能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其参考人体比例,配备大语言模型、表情反馈等拟人交互功能。目前已可完成服务场景内「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等长任务闭环。
在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陈芊看来,「我们机器人出来就是为了干活的」,从而将人类解放出来,人类可以做更多有创造性的事情。
据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具身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近 939 亿美元,将实现 86.2% 的高速复合增长,从餐饮、酒店、商超、文娱到医疗、金融、康养等场景,各细分领域都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以旅游和服务业为经济支柱,海南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发展迅速,对智能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陈芊介绍,目前,擎朗智能机器人已在海南的部分高端酒店投入使用,覆盖餐饮、客房服务及清洁等多个场景。
顶层设计规划,打通商业落地数据壁垒
科技消费已经站上了发展风口。《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 4500 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 6000 亿元。这为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打下了厚实基础。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从技术到商业落地,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在于数据收集。群核科技副总裁汤锡峰表示,具身智能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小脑」算法已经相对成熟,「大脑」认知还非常初级。
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要进入家庭,要具备人的灵活性、安全性,还需要能够实现人形的多任务形态,包括未来要进入的人、车、居住等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更核心的是整个数据底层的重构」,汤锡峰说。
「机器人需要数据,来源于场景」,陈芊也表示,机器人实现智能化,需要进一步发展机器人的「大脑」,这背后需要海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尤其是机器人在真实场景工作的数据。
外国观众在消博会 1 号馆和机器人互动
图片来源: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组委会网上新闻中心 冯小敏/摄
但现阶段大家看到的数据更多来自实验室、训练场,这对机器人真实运行是微不足道的。对此,她也呼吁,尽可能开放更多的场景,让机器人能够在真实的场景中收集大量的数据。
除了数据以外,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过程中行业标准的缺失和监管问题,同样受到关注。目前,养老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包括辅助康复训练的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在内,各种产品层出不穷。但由于长期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在性能、安全性、兼容性方面参差不齐,行业亟待可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据张华透露,傲鲨智能正参与到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规划中,「外骨骼产品是一个新的物种,在民用养老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需要提前规划布局,它涉及到产品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这些都很重要,迫切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来考虑」。
此外,面对市场,目前「机器人养老」并没有想象中普及,还存在技术不够成熟、价格偏高等问题。如张华所说,比起产品本身高科技的炫酷,更务实的目标是轻量化、低成本、高协同,让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家庭,让「用得起」的外骨骼产品赋能每一个普通人。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