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楠再创业进军万亿家装蓝海,完成 6.53亿元融资

摘要

前理想汽车总裁再创业

近日,智能住宅品牌「Habit@ 栖息地」宣布完成天使轮、Pre-A 轮融资,累计金额 6.53 亿元。Pre-A 轮由理想汽车领投,石头科技、新北科创基金等投资方跟投。该轮融资将被用于智能住宅产品研发、数字设计系统研发以及全国交付基础设施布局。

栖息地是一家聚焦生活智能的科技公司,它区别于其他装修公司,创新应用了高集成度的模块设计,用完整设计和交付的智能新住宅产品,为家庭用户提供装修新选择。

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家装家居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到约 5 万亿元。尽管如此,家装行业目前高度缺乏规模效应,处于「大行业小公司」状态。栖息地希望在商业模式上突破创新,通过「产品化」实现商业上的「规模化」。栖息地创始人沈亚楠认为,将装修打造成为产品,是整个行业创新迭代的新机会。

不同于传统的装修服务,栖息地从用户完整体验出发,从创办之初就致力于提供智能住宅软硬装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智能住宅产品。栖息地从全屋环境、空间布局、居住功能、全屋智能和美学五个维度为用户打造完整产品,从而提升居住体验。

其中,L32(针对 3 居 2 卫)正是栖息地基于以上五个维度为家庭用户装修打造的首款产品。

此外,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栖息地自研了 Habit@ iVD (intelligent Virtual Design) 数字孪生设计系统,用户可在虚拟世界漫游数字化的家,从而探索美学设计和空间布局,更能够了解水电等隐蔽工程,确认家的全部装修物料的报价表、工期计划等,全面掌控新家的环保情况。

图:iVD 数字孪生设计系统

据悉,沈亚楠作为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曾带领理想汽车从 0 开始到成功 IPO,他本人具备极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而栖息地的其他核心团队大多来自哈佛、清华、北大、康奈尔大学等顶尖院校,横跨高端智能制造、互联网、房地产等领域,并由国际设计大师领衔设计团队。截至目前,栖息地已拥有 500 余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约 50%。

以下为专访沈亚楠,经部分调整:

家装市场堰塞湖,需求即将爆发

问:为什么会选择家装行业?

沈亚楠:造车时,我们瞄准家庭用户,理想汽车的愿景是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但今天来看,移动的家已经很幸福了,固定的家体验很差。尤其跟发达国家比较,北京的人均 GDP 已经超过葡萄牙了,但葡萄牙的居住环境和我们的差别太大了。

家装市场比汽车还要庞大,有人说 3 万亿,有人说 5 万亿,如果加上设备和服务,可能不止,理论上商业机会很大。

问:你觉得家装行业,有哪些是需要改造的?

沈亚楠:装修基本上是中国家庭第二大的消费,第一是买房,之后是买车。

但是花四五十万元装修,最终你能买到什么,是不可知的。装修公司只给效果图,不知道真实装修后的细节,过程中买的材料也不清楚。

要花多少钱,也不可知。装修公司边施工边增项,虽然有时候他不是故意增项,但因为你买了啥就不知道,所以花多少钱不知道也很正常。

什么时候能搬进去,也不知道。装修完后,全生命周期谁服务,也不知道。

问:这 4 个「不可知」,是导致「整个行业机会大没有大公司」的核心原因吗?

沈亚楠:这不是核心原因,只是表象。

核心原因是,整个行业现在是一个裁缝行业,他只能带你去逛一下布料市场,在现有布料中选择,照着已有的版型做衣服。但裁缝没有研发的势能,他做不了滑雪服。因为滑雪服的裁剪需要研发,面料要研发,拉链也需要研发。

倒推来看,世界上所有的行业都陆陆续续由裁缝变成了产品。汽车行业在汽车行业在福特做 T 型车之前,也是「裁缝」

,也是裁缝,找点零部件,攒一个车,后来觉得又贵又慢,质量还不好,开始自己研发,才成了大公司。

问:现在整个地产行业其实现在是比较萧条的,这会对家装行业有什么影响?

沈亚楠:毋庸置疑是有影响的,但我们也对家装市场十分乐观。原因是在我们看来,

中国的房市经历了三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中国人先解决有没有房子,房子是投资品。你有 1000 万,大概率拿 990 万买房子,10 万块钱装修,因为房子要涨价,你要卖掉。

第二个阶段,房子从投资属性变回了居住属性。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城区已经被盖完了,新房很少。

这时候,你想改善居住,大概率是少买三平(以北京房价计算),花 950 万买房子、50 万装修,而不是像之前 10 万块装修,990 万买房。所以,未来长一段时间中国城市核心区居民的居住改善就是二次装修。

问:存量再改造的需求很旺盛吗?

沈亚楠:我们可以做个对比参考,譬如,日本中产阶层如果有 1000 万改善居住,他会花 500 万买地、盖房子,再花 500 万买设备,用于装修。而中国消费者购买房子和装修房子的资金投入比例,可能 10:1 都不到。

一次装修到二次装修间隔 10 年到 15 年,北京目前有 900 万套房子,15 年装一次,理论上每年应该有 60 万套房子装修。但北京实际上每年只有 20 万套在装修,每年的装修率不超过 3%。

现在,整个市场的需求是堰塞湖状态,而且面积越来越大,基本就要到顶了,所以我坚决的要赶紧来干。

问:第三个阶段是什么?

沈亚楠:装修改善不是这件事的终局,只是这件事的前奏。居住属性之后会延伸出智能属性,因为大家的共识是下一代的智能生态是基于空间的自然交互。

三维空间的交互无非三种终端,一种终端就是 MR(Mixed Reality)、Vision Pro,另一种终端是汽车(车机)

。它们能承载 20% 的生活场景。

还有一个巨大的智能终端,就是家。单个的音箱、空调并不能算智能终端,而是应该把家整体当做一个完整的智能终端,这才是家下一步要添加的属性。

用造车的方式再造一个家

问:为什么最开始主推的产品是栖息地 L32 呢?

沈亚楠:我们服务的第一批客户,是中国核心城市的家庭。中国城市家庭,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三房两卫是最主流的户型,这也是很多人的终极住宅。

面向的市场和造车时是差不多的,年收入 35 万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有 3500 万左右,假设每年有 7% 的家庭装修房子,算下来有 200 多万户家庭。

问:楠社科技做了一个 iVD 系统,这个系统和其他装修公司的有什么不一样?

沈亚楠:iVD 这套系统的本质,是在数字世界先装一遍,随后在物理世界还原。我们把管道、柜子、烟机很多东西都模块化,形成数字资产,每次设计往里面拖模块就行。设计图清晰到可以看到每一根管子是如何连接的。产品最终售卖的是一系列的模块以及模块的组合关系。

当然,你可以让设计师用 CAD 制图,但让设计师详细到每个管、每个钉子如何连接,就不一定。大部分情况是工人现场自己去琢磨怎么连是最合适。

问:这个系统的研发投入了多少?

沈亚楠:前期公司的投入基本全是研发,我们将近 500 人,有 250 多个研发人员,陆陆续续投入算起来大概超过一个亿。

问:楠社科技自研核心产品,比如全屋环境控制系统(控制空气、光、水)、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所有电器);还自研了很多设备,全热交换新⻛机,自建了木作工厂,选择如此重投入的模式,背后是什么考虑?

沈亚楠: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基本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被锁死了,中国也不太可能像美国一样,突然一天中产阶层都搬到乡村去。在有限的面积下,要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它必须像笔记本一样,高密度的软硬件一体的设计,才可能在单位的体积之下,实现更多的功能。但现在的装修市场,就像是从台式杂牌机向台式品牌机迁移的过程,笔记本的主板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

新风系统是和供应链合作,我们要定义新风的参数,比如静音指数,怎么和智能系统连接,怎么换滤芯更方便。这和造车的逻辑是一样的,虽然空调是法雷奥做的,但我要给他开 SPEC,提技术要求,和自研并不冲突。

木作系统有点像我们的车壳,它相当于是骨架。

问:在江苏常州、广东顺德都有很多木作工厂,怎么在效率和质量上和他们 PK 呢?

沈亚楠:我们尊重家装这个行业,今天效率肯定没人家高。但它的核心,不是对比效率,而是今天你花 10 万块买的木作,出厂可能只有 4 万,你为品牌支付了溢价。

问:你提到了很多次模块化,模块化的组合让整个效率提高了,这个可以展开讲讲。

沈亚楠:比如厨房,一个中产阶层的厨房抽象起来就是几个模块:烹饪模块(吊柜、烟机、灶)、水槽模块、操作台,有些人可能会把冰箱放厨房,也有人放客厅,也有些人放桶模块(由高到低的置物架)。如果房间更大,你可以再放柜子。

这些模块可以随意组合。但物理上,我不可能把每一种户型都展示给用户看,但你看到这些模块后,再对照着数字世界很快就明白了。

第二,既然你买的是这些模块的组合,价格就是透明的。这些模块我是不断生产的,交付时间就是明确的。这种报价方法是装修历史上最简便的报价方法,假设你的面积稍微有点变化,就乘以相应的系数就可以。

既然我都卖给你完整的产品了,那就像车一样,会配备定期保养服务,10 年质保。就不用像以前一样,每个零件都要单独找厂商。

问:楠社科技现在有多少客户?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沈亚楠:今年是开局年,现在有几十个客户。接下来我们要在 8 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重庆)开直营店。

主要目标是稳,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服务好这 8 个城市的客户,希望第一批客户成为我们重视的 KOC。这已经很难了,不贪大求全。

比造车更难,但难有难的好处

问:公司现在差不多 有 500 人了,你们现阶段最缺什么样的人?

沈亚楠:现在缺的是对居住产品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引入了一些人才,他们做过万科、龙湖精装房项目的,这些人是最接近于做过产品的人。只不过他们还是一个裁缝模式,不过是批量性裁缝。

家装不像汽车,每个零部件都有成熟的供应商、工程师,这个行业找不到一个零部件工程师,即便找到了,也不理想。一个汽车工程师研发空调知道要配合出风口,但是家装行业很多人没有整体性思考,很多人觉得怎么安装和自己没关系。

更可怕的是,造车的时候,无论从丰田还是大众来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方法论是一模一样。但家装行业,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沟通起来很难。

问:你之前的几段职业经历,有什么是值得在家装行业学习的?

沈亚楠:义无反顾,毫不吝惜研发。

企业的社会价值,首先要做出好产品。如果你只是做了一个 me  too 的产品,卖得很好,这只是捕获了价值,抢了别人本来应该捕获的价值,没有 additional 的创造价值。只有真正面向客户需求,投入研发,做好产品才是真正 additional。

问:第一次涉足家装行业,对你而言,有什么是能力短板吗?

沈亚楠:很多人不敢碰装修行业,是因为现场施工难以管控。

我之前管过很多工厂,但无论是通讯还是汽车行业,工人都在一个流水线上。现在的装修师傅就相当于汽车的总装线打散了分散到千家万户,管理半径和难度都提高了。

最近我们在学习物流行业,你看物流小哥的动作只有几个,也没人盯着,全靠自己,整个系统的运作却很流畅。但装修行业动作很多,如何管理是个问题。

行业虽然特别难,但问题如果解决好的话,它恰恰就是一个很大的竞争壁垒。所以,难也有难的好处。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