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春节期间,由 OpenAI 发布的 AI 视频工具 Sora 就震撼了世界,其逼真的画面细节,以及远超同类水平的物理理解力、画面连贯性、主体稳定性,使得 Sora 瞬间引爆了全球。
2024 年春节期间,由 OpenAI 发布的 AI 视频工具 Sora 就震撼了世界,其逼真的画面细节,以及远超同类水平的物理理解力、画面连贯性、主体稳定性,使得 Sora 瞬间引爆了全球。
首当其冲的是内容行业。
Sora 一经发布,创意软件巨头 Adobe 股价应声暴跌 7.41%,市值瞬间蒸发超百亿美元,创下 500 天内最大跌幅,网络上处处充斥着「插画师失业」「剪辑师失业」「作者失业」的焦虑气氛。
可另一方面,海量 AI 辅助创作的文案、图像、视频却又如雨后春笋般疯狂涌现:三天出版 AI 绘本、1 小时速成 AI 有声书、一周手搓 AI《西游记》……无数人通过 AI 辅助内容生成挖到了 AIGC 第一桶金。就在 2 月 26 日,CCTV-1 正式开播了中国首部文生视频 AI 动画片——《千秋诗颂》。
Sora 对于内容产业意味着什么?中美的 AI 差距究竟有多大?AI 产业的红利在哪?面对 OpenAI,中国 AI 从业者还有机会吗?
「AI 不仅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更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投入非常大。OpenAI 有了五年以上的工程积累,让其他公司在追赶的时候非常吃力,而且它不开源。」昆仑万维董事长兼 CEO 方汉说。
「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想长久保守机密非常困难。技术一定会随着时间推进而加速普及。技术上的门槛和工程上的经验,很快会被抹平。」方汉补充道。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 CEO 方汉
在这场 AI 浪潮中,昆仑万维的角色无疑是特殊的。
与大量「拿着锤子找钉子」、业务难以落地的 AI 创业公司不同,作为一家业务覆盖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平均月活跃用户近 4 亿,手握 AGI 与 AIGC、信息分发、社交娱乐及游戏等大量应用场景的上市公司,昆仑万维有着足够多的「钉子」亟待被解决,也有足够多的数据、用户、资源、以及 GPU。
2023 年 8 月,昆仑万维推出国内第一款 AI 搜索引擎「天工 AI 搜索」,奠定了中国AI搜索鼻祖的地位。
可另一方面,无论是社交、音乐、游戏、还是内容平台,这些昆仑万维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正是受到 AI 冲击最大的赛道。
对于昆仑万维而言,AI 不是一场口头的「转型」,而是一场「Go Big or Go Home」的存亡之战。
一、「当创作门槛降低 1 倍,内容数量增加 10 倍」
「我不认同 Sora 就是 AGI(通用人工智能),Sora 跟 AGI 没关系。但这是文生视频的重要节点,它把这条路跑通了。很快,视频生产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方汉说。
在内容生产行业,有这么一条规律:如果内容制作门槛降低 1 倍,那么内容创作者的创作数量将会增加 10 倍。
这是一条被产业多次验证过的定律。以短视频举例,随着通信技术从 3G、4G 迈向 5G,再配合上手机处理器、摄像头、以及 OS、触摸屏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视频拍摄的门槛不断降低,短视频内容行业迎来惊人的爆发。
「一旦把(视频制作)门槛降下来,全民都在创作视频,UGC 内容创作平台上的海量内容就会把 PGC 平台给淹没」方汉说。
同样的故事正在 AIGC 领域悄然上演。
200 元一张的淘宝模特图变成了 0.02 元的 AI 生成图片;经过专业调校的 AI 有声书足以以假乱真;在小红书上买 4.9 元的 AI 壁纸,半年涨粉大几万;AI 孙燕姿一度成为 B 站上的「流量密码」……
甚至就在最近,李一舟《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一年内卖出约 25 万套、网红艺术家「曾 bobi」被指使用 AI 作画冒充原创等事件,都从侧面证实了 AI 生成内容的火爆。
2024 年 1 月 5 日,昆仑万维发布了公司全新使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让每个人更好地塑造和表达自我。」
图片:「天工 AI 智能助手」APP 生成
这其中,「塑造自我」指的是通过 AI 实现个性化的终身学习、「表达自我」指的则是通过 AI 把人类创作门槛降得足够低,让人们更充分地实现自我表达。
「此前做视频的成本太高了。Sora 出现之后,所有传统视频工作流上的人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而且对内容行业的冲击最大,包括短视频、广告、影视等等。」方汉判断道。
随着 AI 的发展,内容行业将首先重塑、随即 UGC 的内容生产量迎来大爆发、而且会有 AI 时代的新型创作平台涌现。
「AI 时代的终极应用一定是免费的 To C 内容创作平台。谁能最先跑通这个商业模式,谁就是下一个 Tiktok。」方汉说。
二、「SOTA 红利」有多大?
一个困扰国内外几乎所有 AI 创业者的问题是,OpenAI 似乎没有「边界」。
一直以来,OpenAI 在 AI 文本领域始终「遥遥领先」。ChatGPT 与 GPT-4 的推出让 OpenAI 在文本领域始终保持着 SOTA 地位,无人可出其右(SOTA,State of the art,常用于表示特定机器学习领域表现最好的模型或方法)。
在 AI 图像领域却不尽然。此前,Midjourney 一直是 OpenAI 的有力竞争对手,谷歌 Gemini 更是直逼 GPT-4V 的领先地位。
这一直被外界认为是 OpenAI 的「边界」所在,也是各大创业公司的机会所在。
然而,Sora 的推出让 OpenAI 绕过图像,一举夺下了 AI 视频的 SOTA「圣杯」,再次向资本与看客强调了自身垄断性的领先地位,并通过「7 万亿美元筹资 AI 芯片」计划赚足了人们的注意力。
SOTA 带来的不仅是资源,还有对顶尖 AI 人才的吸引。
「OpenAI 现在能招到硅谷最好的人。所有人都要先去试一把,然后再考虑其他公司。」方汉感叹地说。
方汉将这种在人才与资源上的垄断性地位概括为「SOTA 红利期」。
SOTA 红利期,指的是在核心技术或细分领域达到 SOTA 地位,从而能以近乎「收割」的姿态吃到最大的市场红利。
所有巨头都有过 SOTA 红利期,曾经最好的人才在微软、之后在谷歌、后来在 Mata……如今在 OpenAI。
没有人能永远 SOTA,但永远有人成为 SOTA。
当前,OpenAI 凭借着在基础模型的突破性跃迁,吃下了全球最大的 AI 红利。
在昂贵的「烧钱运营」与密集的融资需求之间,OpenAI 在短期内不能出现任何掉队的迹象,必须在几乎所有基础模型领域保持 SOTA,才能坐稳「神坛」。
不过,OpenAI 并非无所不能,人类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发展。当前,在语音、图片、具身智能、小样本模型等算法领域,以及 AI 音乐、漫画、社交、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空白生态位,等待着不同企业收获「垂类 SOTA 红利」。
大 SOTA 有大红利,垂类 SOTA 也有垂类红利。在尚未被超越的这段时间,SOTA 企业必须像 OpenAI 一样,紧紧抓住红利窗口。
当前,昆仑万维已经构建了 AI 大模型、AI 搜索、AI 音乐、AI Story、AI 游戏几大业务矩阵:是国内模型技术与工程能力最强、布局最全面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之一。
「作为一家中等体量的科技公司,我们入局大模型早,目前基座模型能够做到全国前五。但是,在 AI 音乐、AI 漫画技术领域,我们一直是国内的 SOTA。」方汉说。
当前,昆仑万维面向国内市场推出了「天工 AI 智能助手」APP,面向海外市场则手握 AI 漫画、AI 音乐、AI 游戏 Club Koala 等多款面向 C 端用户的 AI 产品。
虽然公司极少在国内宣传海外业务,但其在海外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3 年前三季度,昆仑万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 84%,业务已覆盖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平均月活跃用户近 4 亿人。
昆仑万维自研 AI 游戏 Club Koala
昆仑万维旗下的 AI 游戏 Club Koala 是一款加入了 UGC 体系的派对游戏,玩家可以在其中自由设计游戏地图、关卡、虚拟形象。最吸引人的是,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与拥有「自我意识与记忆」的 AI NPC 角色互动。这些 AI NPC 通过 Atom 系统控制行为,各自拥有不同的性格、愿望、回忆。该款游戏将在今年 3 月面向海外市场推出 Beta 测试版本。在海外,昆仑万维依托旗下信息分发及元宇宙业务 Opera 原生浏览器 AI 助手 Aria,推出了一系列前沿 AI 功能,帮助海外用户提高效率并释放创造力。Aria 已在包括欧盟在内的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用户突破百万大关。
三、All in AGI 与 AIGC
在过去的一年里,昆仑万维的 AI 业务用「紧锣密鼓、如火如荼」来形容已经不足够了。
2023 年 4 月,昆仑万维推出自研千亿级天工大模型;8 月,昆仑万维推出国内第一款 AI 搜索引擎——天工 AI 搜索,成为国内 AI 搜索鼻祖;10 月,开源天工 Skywork-13B 系列大模型;12 月,发布 AI Agent 开发平台天工 SkyAgents;2024 年 2 月,发布新版 MoE 大模型「天工 2.0」。
在此期间,昆仑万维的算法与产品都以周为单位飞速迭代,AI 团队的规模迅速扩张到近千人规模,办公楼里人满为患,大半数会议室都被改成了工位,产研团队的楼层时常半夜里仍灯火通明,「每天都有新人入职」。
这种强烈的紧迫感一方面源自大模型技术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也源自对行业的判断。
「2024 年,大模型的窗口期就会关闭。如果做不到,就会出局。2025 年行业格局会变得非常清楚。最大的变量就在 2024 年。」——在一次公司内部分享会中,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曾经这样说过。
当前,基础模型赛道越来越「卷」,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正如前文所言,AI 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企业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当前,亿元投资、千卡储备,都只能勉强摸到基础模型的门边。在这个算力比黄金还要昂贵的时代,没有提前入局的企业,在 GPU 全球紧缺的大背景下,拿着钱都买不到卡。
昆仑万维是属于最早入局的那一批。
在 23 年 Q3 财报中,昆仑万维透露,截至季度末,公司此前采购及租赁芯片已到货约 6000 张,另外还有约 3000 张芯片待交付;同时,公司已投资了 AI 算力芯片公司北京艾捷科芯,完成「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 应用」全产业链布局。
除了产品团队、研发团队、算力储备的不断扩张外,2023 年期间,昆仑万维武汉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团队;并力邀 AI 知名学者颜水成教授加入,创建了总部位于新加坡的 2050 全球研究院。
对于昆仑万维而言,「All in AGI 与 AIGC」,做基于大模型的 UGC 平台,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
四、「后 GPT 时代」
从 Transformer、到 Stable Diffusion、到 RAG 与 MoE;从 ChatGPT、到 LLaMa、到 Midjourney 与 Sora。在人类历史上,科技从未像今天这样,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刷新着个人认知,颠覆着每个行业。
最近在硅谷,一个称呼悄然流行——「后 GPT 时代(Post-GPT World)」。
后 GPT 时代,代表着人类对 AI 技术的探索、审视与反思;代表着人机关系底层逻辑的颠覆与重塑;也代表着新一代生产力的崛起。
也许,它还将代表着文明与冲突的范式发生改变。
在风靡全球的科幻作品《星际迷航》中,作者构建了这样一个世界,在遥远的未来,爱好和平的人类同众多外星种族一同战胜疾病、种族差异、贫穷、偏执与战争。跨越种族的生物通过万能翻译器相互交流与理解,人们携手探索宇宙,再弱小的文明也能够守护住自己的语言、文化与信仰。
「AIGC 内容算法跑通、内容创作门槛降低之后,小众文化可能会更容易守住自己的信仰。」方汉说:「以前小语种是很难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因为创作者的人数少导致内容产能不够,慢慢就会被遗忘。但是 AIGC 内容创作工具出现之后,内容生产力迎来质的改变,少量创作者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去创造大量内容。我想看制作精良的电影大片,不会只能看英文的,我可以选择我自己文化的内容。」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