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朱江明:中国人打价格战,从来没有输过

摘要

新车零跑 C11 增程版,预售价为 15.98 万-20 万。

​进入 2023 年,新能源市场面对的局面有些复杂:一方面是快速提升的渗透率。新能源销量规模已经从 2020 年 111 万辆,增长至 2022 年的 567 万辆,渗透率今年可能会达到 40%(2022 年为 25.6%);另一方面,特斯拉掀起了价格大战,让原本就处于亏损的新能源车企倍感压力;同时,各家还要完成雄心勃勃的 2025 年计划。

对各家车企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加快推出新产品。近日,零跑汽车正式对外发布双动力战略并推出首款增程车型:零跑 C11 增程版,预售价则进一步降至 15.98 万-20 万。

从 2015 年成立以来,零跑汽车先后推出了四款车型,其中,零跑 C11 定位电动 SUV,纯电版的最新市场售价为 18.58 万-23.58 万。

零跑为什么选择增程?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表示,电动车的大方向一定是纯电,但在 2025 年之前,混动仍然有较大增长空间。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2 年混动车型同比增长 161%,远高于纯电 74% 的市场增速。

即便是混动,也有增程、比亚迪的 DM-i、DHT 多种路线,应该怎么选?零跑选择增程的原因有几个:第一,增程的机械结构简单,成本比较低。这样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放在电池上,做到更长的纯电续航;第二,从零跑已经交付的 16 万辆纯电车型分析,大部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并不需要油去介入。城市场景下,用电概率更大。零跑采取的策略是,把用电做到极致,而油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用油是为了减少长途用车的焦虑,是作为长途用车情况下的备胎。以这种角色出现,增程更适合,它的零部件数量更少,可以进一步保证技术可靠性。其次增程式更像电车,可以延续纯电车辆的很多特性。」朱江明表示。

在发布会结束后,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零跑汽车市场部总经理周颖一起接受了媒体专访,聊了聊零跑在增程方面的思考和布局,以及未来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和挑战。

以下为对话整理(有删改):

记者:您认为增程市场未来的前景有多大?今年会有怎样的表现?

朱江明:我们觉得增程式就是纯电平台基础加了一个「充电宝」,延续了电车的很多特性。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今年可能是起步之年,在城市领航方面的成熟度会越来越高。

相比燃油车既要控制油又要控制电无法太精确,增程控制更方便,每个数据都可以控制,也更适合智能驾驶。

第二点,其实用户都很聪明,知道买什么车更适合自己。今天零跑增程版 C11 展示的用车场景是用电为主,用油为辅助。用油只是为了减少长途用车的焦虑,是作为长途用车难情况下的「备胎」。以这种角色出现,增程更适合,它的零部件数量更少,可以进一步保证技术可靠性。

我相信未来几年,传统燃油车企也会转向增程,目前长安已经带了个头。

零跑 C11 增程版

记者: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零跑的交付量有一些波动,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朱江明:其实,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面临类似的情况:上半年因为疫情、供应链等原因导致供不应求,所以大家都积累了不少订单。但下半年这些订单都消化了,又都出现了订单不足,所以引发了新能源车企纷纷降价。另外,去年年底国补政策退出,部分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提前释放也是个重要因素。

总体上来看,零跑情况还是不错,去年那 12 月份的交付量、上牌量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今年 1 月份开始为增程让路,对产线进行了改造。

记者:刚提到说,到 2025 年纯电汽车增长率会反超混合动力车型,那零跑的双动力战略届时会有新的调整吗?

朱江明:零跑的 A、B、C 三个系列,分别对应 A 级车、B 级车、C 级车。其中,A 是相对小一些的车,主要以纯电为主;增程适合 C11 或者 B 系列等相对较大的车。

至于 2025 年以后,我们要看整个市场和用户对增程的变化,以及充电体系完善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决定了未来增程能走多远。

记者:今年零跑会在慕尼黑车展发布 B 系列的产品线,为什么会选择在德国发布新产品线?

朱江明:因为零跑从 B 系列开始,所有的设计都是按照国际标准设计,都是全球化车型,所以我们选择在欧洲慕尼黑车展进行全球发布。A 就是 A 级车,B 就是 B 级车,C11、C01 将逐步过渡到 C 级车。

同时,零跑所有的 B 系列会采用 CTC2.0 技术,轻量化比之前的 CTC1.0 做得更好;在电驱方面,我们采用的是新一代 165KW 的规格,是极致轻量化、极致 NVH 和极致效率的可靠性、耐久性的产品;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零跑 B 平台会全面采用中央域控制架构。这应该是全球最领先、最先上车采用中央域控制的架构;在座舱方面,B 平台开始采用高通 8295,同时和中央域控制合二为一做成一体化 One-Box,集成度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 B 系列产品上,我们还会首发激光雷达+Orin 芯片,可以实现城市智能领航级别的功能。

本质上,零跑是一家完全技术型的公司,在座舱、中央域控制、电子电气上都具备了非常高的实力。

记者:零跑纯电到兼容增程的双动力路线,会不会影响用户对零跑的感知和认同?

朱江明:我们的增程,只是在纯电平台基础加上「充电宝」的功能模式,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比如两种路线的中央域控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都没有差异,这不会影响大家的零跑的认知和看法。

我们为什么会做增程呢?安防的例子曾给我很大的启发。2002 年,大华推出第一款 8 路音频嵌入式 DVR 一举成名。当时,网络化和集成化将是中国安防领域的发展方向。随后,大华选择了当时尚未流行的网络摄像机路线,并组建了相关部门。

但到 2010 年,网络摄像头一直没有起色,反而是传统摄像头风生水起,每年销量达到 1 亿,以松下、索尼为主。我们开始意识到不能天天做网络摄像头,还是要做模拟摄像机。接下来的三四年,大华专注做模拟摄像机,后来发展成为行业第三或第四。

结果,到了 2013 年左右,网络摄像头开始起量,因为前期的布局大华成为全球行业数一数二。

所以,我们现在做增程也不迟。2022 年,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增程式)零售销量为 142 万辆,同比增长 160%,增幅跑赢纯电产品,增量空间非常大。另外,随着 B 系列的产品「纯电+增程」双动力布局,开发成本会大幅度下降,可能只是单条路线的 1.2 倍成本,这让我们相比竞争对手会更加有优势。

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 曹力

记者:增程在行业内比较热闹的话题,那它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技术?

朱江明:其实,增程、DM-i、DHT 等技术,不存在先进和落后,而是更关心用户的出行场景。怎样让用户花 1 分钱,产生 2 分或更多的价值,是我们考虑的事情。任何一个技术都要围绕用户的需求,我觉得这可能会更好。

周颖:其实,在增程技术是不是落后技术的课题上,零跑和理想是队友。

曹力:简单说,只有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才是更好的技术。

记者:进入 2023 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一波降价潮,零跑是怎么看待和应对这件事?

朱江明:对于面对降价潮的挑战,零跑从去年八九月份就做了很多准备。当时,我们就开始意识到,成本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零跑一直坚持全域自研,如果我们有 20 万台以上的规模,那我们在电池、电驱、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结构上,都比别人有优势。

当然,我们也对整车设计做了一些不牺牲性能上的降成本措施,希望零跑的所有产品极具性价比,比如 C11、C01 都是豪车的配置,未来会在 15 到 20 万的区间跟竞争对手去竞争。

记者:零跑从什么时候开始切入增程赛道?准备了多长时间?

朱江明:我们布局增程路线,是从三年前开始立项,今天才可以做出这个车。其实,增程技术像发动机一样,都是很成熟的技术,所以我们选择和供应商合作。

其中,增程系统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发电机,一个是控制器,这都是零跑自己研发。所以,我们理解增程整体的控制,比别人花了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理解也更深刻一些。

记者:今年很多传统品牌切入增程和插电混动赛道,那留给零跑的窗口还有多久?

朱江明:从现在来看,增程还是一个增长期。现在 DM-i 销量很大,DHT 销量不多,增程则主要是理想来做,长安汽车也开始大规模布局。所以,我觉得混动赛道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每年的增长率也远远大于纯电,对零跑来讲是一个机会。

一直走增程路线的理想汽车,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 20 多万台。实际上,它给人还是一种电车的体验,用电机驱动,在高速上也没有切换引起的顿挫或者噪音。所以,它的体验会更好、结构会更简单、维护成本也更低。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在高速上油耗略高。但其实整体算下来,全生命周期可能就只是多花 1000 元的邮费。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将成为各家车企竞争的焦点。目前,我们在智能化和座舱的人性化方面,已经有足够积累。

零跑汽车市场部总经理 周颖

记者:零跑一直是强调「全域自研」,这给用户带来了什么好处?那怎样用一句话解释「全域自研」?

曹力: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成本可控、极高的品价比,还有非常高的灵活度。零跑 70% 的核心零部件都自主可控;同时在品价比上,同样的成本我们可以给用户更好的东西;还有就是更灵活,比如所有控制器的参数、设计、逻辑,都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很灵活的做调整。

朱江明:补充一下,全域自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产品可以一代比一代好。举个例子,从零跑 T03 到 C11,电驱从水冷变成油冷,再到 B 平台的产品,每一个都在不断进化,它是平台化的。将来 8295 芯片+中央域控制 one box 的产品,我们的 C11、C01 的智能座舱也可以同步切换过去,这就是全域自研平台化的优势。

周颖:还有更简单粗暴一点的逻辑,就是全域自研让我们能够将 C11 增程版的车型预售价格,落到 15.98~20 万的区间。

记者:特斯拉在今年 1 月降价后,跟零跑 C11 和 C01 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小,你们会如何应对呢?

朱江明:我一直说中国人做产品的成本控制能力一定是最好的,特斯拉之所以能卖现在的价格,主要是因为它的工厂在中国,核心零部件也来自中国,才让特斯拉具备了成本的优势。

中国的车企也完全有能力降低整体成本,因为特斯拉至少整体的研发以及管理还是在美国,成本还是相对较高。

目前,C11 增程价格最低可以到 15 万的区间,和特斯拉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是零跑的用料、功能并不比 ModelY 和 Model3 差,只不过它的品牌号召力强一点。但随着国人对自主品牌更有信心,我们有了更大规模后,相信我们的成本结构会越来越好。

周颖:之前朱总对这个问题有过一个特别提气的回答,就是说中国人打价格战,从来没有输过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