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尔用「海尔制」在管理思想史上寻找中国企业的坐标。
自泰勒于 1911 年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开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革命以来,工业化进程
与企业组织实践不断演进,持续推进全球管理思想的涌现。然而,纵观百余年的管理思想史,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研究与实践贡献了几乎全部的智慧火花,如在理论层面,有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以马克斯·韦伯等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以约翰·华生(John Watson)为代表的管理行为学派等;在实践层面,有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生产组织」,即福特制(Fordism)、通用汽车公司的「事业部制」,通用电气的「六西格玛理论」和丰田汽车创立的「精益生产」,即丰田制(Toyotaism)等模式。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在一批企业家的创新探索下,中国企业实践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构历程,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引擎,助力我国经济的快速与持续增长。然而,在中国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持续增长背后,鲜有关于中国企业自己的管理模式的总结。探索总结中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成长模式,真正意义上为世界管理思想的丛林贡献「中国智慧」,成为中国管理学者与企业家的一份责任。而在这一点上,海尔是最早、最有可能承担让中国企业自主管理思想走向世界——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 院长陈春花
在管理思想演化的 100 多年历史长河中,无数优秀的企业与企业家都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弗雷德里克·泰勒与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贡献了「泰勒制」,亨利·福特与福特汽车公司贡献了「福特制」,小艾尔弗雷德·斯隆与通用汽车公司贡献了「事业部制」,大野耐一与丰田汽车贡献了「丰田制」,杰克·韦尔奇与通用电气贡献了「六西格玛理论」。目前的「西方管理思想史」几乎等同于「世界管理思想史」,其中为东方管理思想争得一席之地的仅有日本的管理思想,尽管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企业与中国管理在管理思想史上仍旧默默无闻。
这种状况的改变需要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共同努力。目前中国管理理论界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科学严谨性(科学性)与实践相关性(应用性)之争,二是西方管理(国际化)与中国管理(本土化)之争。这两大问题长期交织存在,一方面导致中国在管理理论研究上建树不足,为世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贡献微薄,缺乏与经济实力相对称的理论话语权;另一方面导致管理理论的实践效用不足,管理学者的研究脱离企业实践,对于企业在新时代面临的管理挑战未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目前中国管理的现状是,理论的停滞(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复制、验证与细枝末节的修补)与实践的繁荣(大变局下的颠覆式创新)并存。中国管理思想与理论茁壮成长的出路在于扎根于中国企业实践与中国文化制度情境,知行合一、正本清源,将研究、教育、培训与咨询贯通起来,总结提炼企业经营经验,提出具有规律性的管理理论和具有实践效力的解决办法。中国管理理论在世界管理理论领域登场的真正推动力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企业管理革命能够为理论研究提供有所建树的深厚土壤,中国学者的管理研究需要深深扎根于企业变革的实践浪潮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界将研究视域转向领先企业,发掘中国杰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构建「实践社群」与「学术共同体」对话的桥梁格外重要。
在此背景下,已有 37 年企业发展史和 16 年管理模式创新史的海尔,引起了国内外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巨大关注。海尔系统开发与研究人单合一模式,对于在世界管理思想史上确立中国企业的坐标,提升中国管理模式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加里·哈默曾于 2009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管理学的「登月计划」》一文。文中指出,近年来管理学的发展近乎停滞,现在该发动一场划时代的管理革命了。在 2017 年的首届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上,哈默表示,海尔的人单合一思想就是管理学「登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 年 3 月 15 日,在新华社等 40 家媒体关于「弘扬企业家精神,聚力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采访中,张瑞敏谈及刚刚结束的哈佛大学之行,介绍了海尔如何从哈佛商学院案例的「朝圣者」,变为颠覆者与引领者,并指出以人单合一为代表的中国管理模式正在推动第三次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多年来,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在世界管理思想史中的缺失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与国际背景,而目前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为此形势的扭转提供了巨大支持。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指出,新崛起的国家凭借经济实力来追求更为远大的政治、文化和军事目标,是国际社会发展的规律。由于西方国家占据全球支配地位的时间太长,部分西方学者以及深受西方科学观念影响的东方学者,习惯于用西方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取得进步的程度。西方国家一直自认为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峰,其他国家进步与否以及进步多大,就看它西方化的程度如何。政治和文化的差异,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他们认为这将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程逐步消失。受此思潮影响,那些习惯于「以西方解释中国」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企业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不过是临时现象,中国企业会逐步迈向西方的发展之路。但事实上,就如马丁·雅克所说,除非撇除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而将世界简化成只关系到经济和技术,否则一个人不可能得出中国变得越来越西方的结论。单从文明国家(对应西方的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对应西方的民族歧视)、朝贡体系(对应西方的殖民体系)、统一性(对应西方的分裂性)这 4 个方面来看,显然中国极为独特而完全不同于西方。
作为后发国家的新兴企业,中国的企业从管理移植到管理创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尽管「中国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这些概念提出已有数年,但是长期以来,没有中国领先企业成功管理实践和制度创新的支撑,没有学术共同体对成熟理论体系的开发,事实上所谓的「中国管理模式」是不存在的,仅仅在古代典籍里采撷零散的管理思想并阐发其现代价值而产生的「中国式管理」在理论逻辑与实践功效上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社会各界对海尔模式的关注与推崇表明,新时代能够代表中国管理模式的海尔制已现端倪,中国企业告别对西方管理理论模仿、复制和移植的时代,走向管理范式创新与引领的征程已经开启。
《海尔制》根据「哲学思想—科学方法—企业实践」三位一体、融会贯通的研究思路,扎根于海尔管理实践,剖析人单合一模式在管理哲学(动态整体论)、商业模式创新(战略生态化)、组织结构变革(组织链群化)、生产制造升级(生产智能化)、员工激励(员工创客化)等维度的重大创新,剖析来自领先企业实践中的管理模式及其运行逻辑。通过对人单合一模式的历史追溯、理论归纳与运行机制的分析,本书在管理思想史视域中界定海尔制的概念及其理论维度,并比较泰勒制、福特制、丰田制和海尔制背后经营哲学与管理思想的异同,从而尝试在世界管理思想史演化的路径中确立中国本土管理思想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