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性报废时代 华为智慧屏如何开启「十年不过时」神话?

摘要

华为智慧屏如何做到「常用常新」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灯泡是 1901 年开始点亮的一款白炽灯、这是来自美国利弗莫尔消防局的 6 号灯泡,这只灯泡在一百多年间除了少数几次停电之外,从未熄灭过。「世纪灯泡」所达到的使用寿命在当下人看来几乎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现在人们正处于一个充斥着「计划性报废」的时代。


「计划性报废」时代的「逆势而为」

「计划性报废」是消费主义下的一种商业策略,是厂商们刺激市场需求的惯用手段之一。上世纪 20 年代,德国欧司朗、英国的电器行业联合会,以及美国通用电气等合谋将灯泡的使用寿命限制在 1000 小时。

时至今日,「计划性报废」仍旧以各种形式,可见或不可见地存在着。以电子消费品为例,厂家有意让产品快速过时、难以维修、提前报废,从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刺激产品销量。

客观来看,计划性报废能够让厂商更有创新动力,加速产品功能升级,也降低成本让产品物美价廉,对整体经济也有促进作用。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消费者被迫更换新一代机型,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如何在「计划性报废」的大势下,在利与弊中找到平衡点,是商家们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华为给出了一个可行性非常高的答案。12 月 21 日,华为在广东东莞举行新品发布会,推出了华为智慧屏 S 系列 6 款新机。除了惯例的新功能讲解,华为还带来了智慧屏领域全新的理念「常用常新」。

华为表示,依托鸿蒙系统突破了传统软硬件升级的局限,华为智慧屏将为消费者带来功能属性可持续升级、外接设备能力可无限延伸的颠覆性体验,实现「十年不过时」。

在「十年不过时」的时间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整体换机,或者更换升级模块。这与「计划性报废」被商家所「套路」完全不同,产品「报废」的选择权,真正掌握在了消费者手中。华为智慧屏「常用常新」的理念,无疑是非常先进的。


「十年不过时」是伪需求吗?

同样关键的点在于,电视领域「十年不过时」是否是用户的刚性需求。

2019 年 10 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曾表示,国内电视机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在 12 年。数据证明,消费者希望电视具备「一次购买,长久使用」的能力。

另一面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家电产品短期内产生更多的功能、产品迭代。「一次购买」的消费者,很难享受最新技术的红利。拥抱新技术、获得新功能、享受新体验,也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刚需。

华为智慧屏的「十年不过时」,同时满足了用户长久使用和获得产品迭代两大刚需。不更换电视机,就能进行各项升级,有非常多的优势。通过更多数据积累让产品更懂用户,华为智慧屏的智慧交互体验将越来越好;不必更换整机,用户自由更换组合模块,降低使用成本;避免老人等群体在换机时的额外学习等等。


3C产品如何实现「十年不过时」?

其实,升级的概念 3C 产品领域早就开始。例如智能手机,通过系统的 OTA 升级,用户获得新功能,但也是要以硬件支持为前提。

华为智慧屏的「常用常新」概念中,也有软件的升级。华为表示,伴随 AI 能力的提升和人机交互数据的不断丰富,智慧屏 AI 语音、AI 慧眼的生物识别精准性、连续交互性、响应速度都将显著提升,实现「智慧交互不过时」。

与传统 3C 产品的 OTA 升级不同,华为智慧屏的升级除了功能、内容、服务的软件升级,还可以有硬件升级。在分布式技术的加持下,作为家庭核心入口的华为智慧屏,可以轻松与各种外界设备连接,实现「IoT 控制不过时」。例如外接音箱打造分布式音响系统,外界升级的 AI 慧眼拥有更强的成像和互动能力,增加感温模块等等。

可以看出,华为智慧屏的「常用常新」摆脱了硬件局限,可以实现更全面的软硬件能力升级。不过,「十年不过时」的畅想也将面临执行层面的众多挑战。AI 计算力密度短期内难以攻破物理学障碍,华为智慧屏的「打个电视」等新功能也需要用户教育周期。分布式外设硬件,也需要更多的厂商参与进来,这需要华为有更多的生态开放度、兼容性。产品丰富后,华为还需要在连接设置难度、流畅体验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才能让硬件升级更顺滑。

究竟「十年不过时」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还有待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华为智慧屏在大屏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更多的消费者将逐渐了解并爱上「智慧交互」的魅力。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