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学科素质教育的新发展”圆桌论坛拉开帷幕。好未来教育集团学而思英语负责人李林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儿童青少年脑智研究中心主任陶沙,中科院心理所认知与发展心理研究室副主任朱莉琪,火花思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罗剑,好字在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辉,宝宝玩英语创始人兼董事长李红梅等学界、业界嘉宾,就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11月25日,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学科素质教育的新发展”圆桌论坛拉开帷幕。好未来教育集团学而思英语负责人李林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儿童青少年脑智研究中心主任陶沙,中科院心理所认知与发展心理研究室副主任朱莉琪,火花思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罗剑,好字在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辉,宝宝玩英语创始人兼董事长李红梅等学界、业界嘉宾,就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核心观点:
我们其实更多的需要去培养孩子的能力,这个能力可能小于素质,素质是更内化的一些行为、表现、思维。
一个好学生可能需要“术”和“道”的结合。“大语文”这个产品特别像一个“道”,真正去理解文化和文字的本源,去帮助孩子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当中,打好传统文化的底色。
学科素质化发展有三条路径:路径一,“长”,延长产品线;路径二,“宽”,扩展科目;路径三,“深”,下沉城市。
(李林发表精彩观点)
(李林发表精彩观点)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李林):欢迎各位来宾,参加到我们这一场的教育论坛,我今天很高兴,作为一个学科素质的教育者,我在想过去的几年里亲历的两个产品是什么?我刚才一直在回想,第一个是3年前,“学而思大语文”从0到1的过程。
在今年的春天,我又开始进入“学而思英语”这个产品,目前应该在从10到100的过程,所以我在想,可能今天要我主持这样的话题还是非常契合的、非常有意义的。
接下我们要开启一场关于“学科素质化的思维”的碰撞,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否会想到,什么叫做素质教育?当我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脑海中其实浮现的是画画类的学习、体育类型的学习、钢琴艺术类的学习。
但是我们发现,这几年来,在基础学科语、数、外这三个学科里,素质化的进程非常的快。
仿佛一夜之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数学思维课程,仿佛一夜之间全国大地飘起了许多大语文的产品。
又仿佛一夜之间,我们从零岁到八岁这个阶段的英语启蒙产品,基本上真人外教(强交互)成为了标配。
所以在学科素质化的进程里,也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也成为了近些年来非常火爆的一个风口。
所以今天我们有幸一起来探讨,有三类企业嘉宾,跟我们讲一讲,他们所在的领域或者这个学科的赛道里面,你们在做产品的时候,是怎么将学科素质化的?请三位企业代表跟大家各敞开心扉的讲一讲,谢谢!
罗剑:非常感谢各位来到我们的论坛,重视孩子学科素质化工作,我是火花思维的罗剑,主要做数学思维的在线课程。
学科素质教育核心的其实是要享受过程,提升体验。同时,还能够锻炼孩子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特点,在保障了学业的前提下,让其保持对知识的探索的兴趣度,能够持续的自我探索,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在数学研究这一块做的最多的事情。
总结下来,我们更多的去注重孩子们的体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刚刚主持人讲到了传统素质教育如琴棋书画、体育,这些项目是对应试教育的补充,是一个扩展的面,对小朋友、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而学科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基础上去做了认知升级、消费升级。
黄辉:我们机构的名称“好字在”,顾名思义,我们是非常关注,每个人每天所用的母语汉字,从汉字这个角度,来做学科的素质化的尝试。
好字在主要的使命和理念,是从汉字的起源、文化内涵为基本的核心,在核心的内容上再融合中国的历史、地理、哲学、审美观点与情感表达方式等其它的文化元素,来构建中国文化通识课程。
所以,这是好字在在尝试语文学科素质化方面的一个想法,具体而言,主要是通过原创书籍、原创研发课程、文化游学和文化产品这四种主要的形式,来提供给个体、家庭、孩子、全日制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各种各样的产品和课程。
在讲到学科素质化方面,请允许我从素和质这两个汉字,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怎么想的,素这个字,大家想到很朴素或者是吃素食,这个字就是材料最本真、本质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学生,他本身很纯朴的状态就是“素”。
从简体字上,不太看得出来“质”,从繁体字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实本来的意思是接近、相当,所以从汉字的起源来看,“素质”这两个字其实就很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怎么样让教育、文化学习,能够更好的去接近孩子最本真、最朴素的状态,这里面融合了因材施教、趣味性、过程性的享受。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是逻辑,可以举一反三,融合了可以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理念在里面。
所以,汉字里面融合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作为一个机构,我们的使命就是怎么把这些元素结合教学大纲的需求,又结合社会和家庭的需求,构建成真正能够实施、价值也能够显现的产品。
李红梅:作为给0-6岁的家庭提供在线家庭英语启蒙教育服务的机构,我们想要创造的核心价值,就是想让英语这个学科回归到语言的本质,怎么在0-6岁这个语言敏感期,给孩子更素质化的一些产品,让他在未来英语学科学习的时候,更高效。
通过三年的创造与实践,宝宝玩英语的素质化产品呈现几个特点:
第一,非常趣味化,这是要结合0-6岁的孩子的特点,在进入知识的学习之前,首先要建立趣味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呢?
1、旋律性。
2、肢体交互。
3、游戏。
在打造课程时出现了歌谣式、动画片式教学、游戏化的方式来巩固知识,这就是我们产品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发现,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比如说歌谣式的课件,你会发现他能够在中国家庭比较缺乏英语环境的场景下,能够做到非常高频的输出,所以运用了套产品体系后,是能够感受到孩子对英语是有极大兴趣的提升。
第二,把语言结合多种能力的提升。举个例子,通过小朋友玩着学英语,他练习了什么?他建立了数字的概念,他有了思维能力的提升,提升了他的感官认知、动手协调、表达力,这是多重能力的提升。
课程设计里,我们有手工课,有表达课程“魔术表演秀”,有关于数字的大与小、长与短、距离、方位这样的课程,这是我们素质化产品的特色。
最后,回到英语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工具,怎么样能够让孩子通过英语这个工具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开拓他们的视野?所以我们在美国有一支本地团队,在美国实景拍摄一些开阔视野的课程。
包括像怎么能够通过英文了解美国当地一些文化,有原创的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课程。
我们希望通过兴趣化,多种能力提升去开拓孩子的适应性这方面,来构建素质化产品。
李林:非常感谢三位企业代表,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全貌的产品分享。我觉得大家分享当中了出现了一个非常高频的词,叫做游戏化、趣味化,包括刚才宝玩的李红梅老师说的“情境化”,我想这背后有没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比如说去回归这门学科的本源,这素质体现在哪?有没有一些理论上的支撑?所以我们非常有幸的请到了两位心理学和认知学方面的专家。陶沙老师我们先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陶沙: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来讨论学科和素质教育的融合的问题,我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的28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唯一一个以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促进他们的需要作为主要使命的实验室。
我们布局了脑智发育和促进的重点研究方向,和我们今天在座各位关心的问题是完全一致的。
在校外教育机构里,学科的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结合,实际上是和广泛意义上的,在学校里发生的教育变革,是完全一致的。
在学校里面发生的变革,大家可能很清晰的看到,从政策到实际的操作,都会看到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怎么要求在学科里面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
所以学科的教学变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首先是反映了“学习必须是有效的、高水平的和深度的”。
学习必须是要求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去转变,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广阔的可能和空间。这实际上就反映了,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背后的逻辑体系。
用一点去触类旁通,希望他举一反三,用一点去负载更多信息和更多的发展的可能,这是一个更重要的转变。
要孩子从教到不教,从学一点到自己触类旁通,建构起自己自身知识体的重要转变。
第二,实际上它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不光是去教他,更要去培育他,这样的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是把孩子当做一个“成长中的人”来看待。
可能今天的校外教育,同样也是一个“目中有人”的教育,每个孩子首先是发展中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需求,也许有些需求是跟大家一样的,有些需求的是个体化的。
所以素质化的本质,要求从培育人的成长的角度,不光是涉及到学科内部的知识技能的逻辑的建构,也涉及到学科技能的培养,和我作为全人发展的结合的过程。
第三,为了实现这一点,实际上在素质化的过程中,他必然要求把学习者作为一个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也许在某一个课堂上,在20分钟时间内,也许他的效率不如过去把他当做一个教的对象、当做一个容器那么有效,但是面向未来,你希望他是一个主动积极建构的个体。
今天他从这20分钟的课堂里走出去以后,你希望他在生活中有200分钟的时间,去应用、去思考、去建构,这反映了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正是有这样一些变化,它不光是作为教育的补充,有可能也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的推动、对中国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的培育,都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李林:非常感谢,我们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教授孩子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下面请朱老师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朱莉琪:我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的,其实我们是研究认知心理学或者是发展心理学,然后我们课题组所做的主要的工作其实大多数是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
其实教育和心理学是息息相关的,其实心理学就是给教育提供支撑,所以我们经常说,教育应该是依据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去因材施教。这也就是心理学和教育的有机结合。
接着陶沙老师的话题,我们在讲到儿童的发展和儿童的教育,要基于儿童的认知,我们也知道,现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样一些国际的组织,其实都是非常关心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
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说法,比如说终身学习或者是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第一条就说到了“学会认知”。人类所处知识的空间是无穷的,就像我们说大海是不会干枯的,其实题海也是不会干枯的。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你永远也学不完,你今天做了无穷多的题,明天还有无穷多的题在等着你,你不能说今天会做了,明天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现在的素质教育,主要就是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那个年代,曾经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其实现在的认识,最重要的还是语、数、英。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不可能跟应试教育截然相对的,我们还是有这样的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有应试的需求,但仅仅应试是不够的。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核心能力,有了这种核心能力之后,有了学会认知,有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我们才可能走向社会或者是对未来的发展更有利。
社会也是大课堂,要应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更需要的就是素质的养成。
李林:非常感谢,朱莉琪老师刚刚提到了一个点,我们其实更多的需要去培养孩子的能力,我觉得这个能力可能小于素质,素质是更内化的一些行为、表现、思维,当我们“大语文”这个产品上线之后,我也遇到一个很重要的困惑。因为当你的产品素质化了之后,不一定家长会买单。
所以,我接下来可能会提出一个比较有挑战的问题,请在座1-2位老师可以来接一下这个球。如果家长提出素质化教育之后,你的效率不够高,你的学习结构不够好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我想把这个问题,抛给罗剑老师。
罗剑:谈到效率这个事情,看你在什么时间需要这个效率。
我们从小开始,让小朋友小时候养成锻炼思维能力,拓展认知水平,去探究知识背面的深层思维方法。我们现在在做加速器,让小朋友们去储备以后所需的电能、能量,等到他真正学习学科知识的时候,会学的更有效率。
妈妈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最重要的效果是,孩子不再厌烦学习数学,他喜欢数学了,会更多主动去探索。最重要的是,让小朋友真正发觉,原来我去探索这个知识是这么有乐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李林:谢谢罗剑老师。不知道黄辉老师有没有想说的?
黄辉:作为一个社会企业,如果要存在,我想要提供的服务和价值不仅仅只是有点看不清、摸不着的核心能力、素质、修养或者说情怀,在这些保证的同时,肯定要解决比较现实的问题。说的更现实一点,从好字在的一些产品和服务而言,我们对低年龄的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最明显是要减少错别字,提升认字的效率,提升兴趣。
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怎么样让他觉得在文言文学习更容易、更亲切。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小孩在低年级学习的时候,摇头晃脑去背“停车坐爱枫亭晚”,但一旦问他,为什么老师说“坐”是因为,而不是一屁股坐下的意思,我估计很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等到他中学学文言文《晏子使楚》的时候,他就傻眼了,这个题目很容易失分。
对一年级的孩子讲清楚,为什么“坐”,除了屁股坐下来的意思之外,最本源的意思是“因为”。那这样的记忆帮助了他考试,又提升了兴趣,对他的长期记忆和以后的学习其实都很有帮助。
刚才前面几位老师都讲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法门是提供趣味给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其实有不同的趣味的形式,比如说低龄的孩子,可能是动画、游戏、旋律、肢体的一些交互。如果到大一点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或者初中生),这些可能对他们而言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这是我们都有共识的。
那这时候是什么让这些孩子还能够有继续学习的趣味呢?我们自己在大量的实践和教学当中得出的一个感受,让孩子自己觉得他们可以从有限的认知,去推导出无限的未知这种,这种成就感让他们能够破解和探知世界的能力,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趣味的。
让孩子从根源上理解这个字、这个文化、这种习俗的逻辑是什么、起源是什么,他就可以有强大的能力和趣味去探解很多未知的事情,这对他来讲是兴趣盎然的。
李林:谢谢黄辉老师。我大概理解,一个好学生可能需要术和道的结合,“大语文”这个产品特别像“道”,真正去理解文化和文字的本源,去帮助孩子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当中,打好传统文化的底色,非常感谢两位企业代表。
下面这个话题,也是今天在座很多机构参访者们很感兴的话题,学科素质化这个话题如果下一步要发展,还可以怎么发展?我们经常说发展可能有三条路径:
路径一:长。扩长产品线。
路径二:宽。继续扩展科目。
路径三:深。下沉城市。
在这三个话题上,特别期待三位嘉宾讲一讲,你们的企业对于长、宽、高怎么理解,下一步怎么发展,学科素质化的产品要再往前推进一步,还可以怎么做?首先请李红梅老师,因为她现在做针对0-6岁,的产品,目前在一二三四线城市怎么分布的,包括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布局,也可以介绍一下。
李红梅:做宝宝玩英语的初心,就是想让更多的教育资源匮乏的城市、地区,能够享受现在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便捷性,带来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3年的努力,我们目前有超过60%的用户来自于所谓的“下沉城市”。
为什么呢?这也跟我们的产品定位、产品设计有关。首先从产品定位来说,我们是希望能够帮助零基础的家长,去驾驭这样一个产品。对于下沉用户来说,因为在家庭场景中,不仅仅是家长,有的时候还是爷爷、奶奶来承担这种辅助教育的职能。
所以,在这个过程,怎么样通过更有效,比如说实现点读化,怎么样通过更准确的肢体表达。用户是各种各样的,有英语专八的家长,还有爷爷、奶奶,当然还出现了小保姆、打工妹的用户,产品是能够渗透到这样一些家庭用户场景当中去的。
其次,产品的定位,也更符合这些用户的消费能力。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启蒙教育真正是学科素质教育,为什么?这有一个特点,未来走下去的时候,还是一个学科化的学习。
在我们的用户里,用户分布和高考大省的分布是完全一样的。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其次是河南、河北、山东,这是我们4个最重要的省份。为什么?不管怎么样,素质教育未来还是跟学科相关联的。
未来的战略布局上,还是回归到英语学科的本源。因为英语不仅仅是用现在的学习方式,更科学的,是要回归到是语言学习的方式。
所以,怎么样让我们的产品定义英语启蒙,怎么样能够让我们的教辅更清晰,让家长的理解更清晰,让孩子使用更方便,怎么能够最大化去呈现效果,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李林:谢谢红梅老师。请罗剑老师讲一下,我听说罗剑老师正准备扩科,来讲一讲火花思维关于在“宽”这个维度上有什么样的打算?
罗剑:我们从数学思维开始做,到了今年的9月份,做了大语文的尝试。主要是在拼音、识字、阅读理解的应用。拼音是一个小朋友的工具,因为中国人要认汉字,认到足够多,才能真正读书。
我儿子6岁多,可以看《环游地球》等类似的注音读物,对他知识面的扩展和世界观的扩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尝试扩科,每一个科目其实都有自己的底层思维方法和思维逻辑,就好像黄老师讲汉字有汉字的,英语有英语的,只要抓住了几个核心特征:
1、兴趣,体验的过程。
2、底层思维方法、思维本质。
3、结合最重要的孩子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以上3点做起来,都有可能在各个科上去做扩科的尝试。从商业角度来讲,一个教育机构要扩科,这是一个组织能力的考验。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所以我们先试一试,这是我觉得我们扩科层面的。
至于下沉市场,我觉得教育理念其实也是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确实有不同。可能有一些在一二线城市先开始,逐步渗透到三四线城市。如果要想下沉,首先得产品好。因为对于父母来讲,不管在哪儿,最终还是希望有三个东西:
第一,孩子学习好。
第二,过程如果美好一点,那更好。
第三,还能把思维能力本质的东西,锤炼的更好。
其实无非就以上三个诉求,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让天下的父母都能获得这三个诉求,其实下沉市场并不难。当然价格肯定是不同城市有不同敏感度的,但是我们很便宜,而且我们也在尝试把直播的体验课做成AI课,这肯定就会更加的经济实惠,让更多人能够支付、承担。
李林:非常感谢,“大语文”其实也比较适合低龄化,小学、学前非常适合,“大语文”这个产品能够拓展它的生命线,让它的长度变得更长。
黄辉:非常巧合,好字在企业的使命,叫做“从小学到大学”,这是一开始很容易让人误解的一句话,有一点偏僻的说法。在民国之前,文字学是叫小学,前两天很受人尊敬的诗人和作家、学者流沙河先生刚刚去世,他其实就是晚年花了很多的时间、兴趣和精力投入在小学、文字学的研究和推广上面。
相对文字学,大学就是所说的国学经典,本来用英文解释可能更容易让大家理解。从小小的文字,去感知到丰富和精彩的大千世界,这是我们的理念,但是非常巧的是,在在过去三年当的实践当中,我们也的确做到“从小学到大学”,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文化通识课,采用的是好字在的课程和讲师,上海包玉刚中学的文史哲选修课,采用的是好字在的课程。
上海祝桥小学拿出一节语文课时,把我们的课程作为必修课,今天下午,上海的一个幼儿园也在做这个课程。
语言、文化和思维的锻炼,是纵深一生的需求,不论是高年级的孩子,还是成人,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用户是成人。
我自己也深深的能感受到,好像到中年就突然迸发出很多学习欲望来,可能因为我是70后,在我成长的时候,学校没有提供那那么多的文化通识的教育的机会,所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游学,其实是中年妇女团。
我们非常专著在以汉字为抓手,来构建中国化通识教育的产品和服务,做到多元化和服务到位。但是从年龄是可以贯穿到学前到成人。
李林:好,谢谢黄辉老师,我理解“大语文”这个产品,应该是可以学到老活到老,大小通吃,男女老少都适宜。
刚才讲这么多,我们三位企业代表也侃侃而谈,在接下来这个环节我特别想请我们的两位专家代表。
从学术的维度给我们一些提示,在学科素质化的产品我们应注意什么。
看起来这个赛道很光鲜、很有未来、很有发展,当然我们还需要冷静的思考一下,在学术这个维度,我希望两位老师能多给广大致力于学科素质化的机构一些建议,谢谢!
朱莉琪:从学术的角度,可以看出来我们在座的三位企业界都非常的优秀、成功,如果让我们来评价,我们自己一方面也是家长,另外也做科研,做家长的会有家长的问题,做学术有学术的问题。
如果把教育纯粹的作为艺术,就容易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好像我们人人都可以懂教育,如果是家长他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就可以四处去讲教育心得了,因为把孩子培养的这么优秀,肯定有一套他自己的东西。
但是,个体的东西是不能够复制的,我们不能期待一个孩子适用的方法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也有用,所以就需要一些科学的证据,这一定是基于大量的研究、科学的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做拓展也好、长宽高、上升、下沉,如果有一个研发的团队,可能能支撑我们这个企业能够走得更远,就像华为,现在华为做的这么好,其实给我们中国的企业是很长脸的,他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他花了很多的钱在研发上面。
可能我们的企业长远的考虑,可以和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有一些合作,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的理论也能够运用到实践,实践的东西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基础。
陶沙:我觉得朱老师说的,的确是未来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融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要有一个强大的研发和基于时政的过程。
实际上你去看学科教育素质化,一下就成为了校外教育一个特别大的热点,我想有他自身发展的逻辑,也有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有这样的一个不管是市场的需求、家长的需求或者是政策的要求,都是在共同的推升这个过程。
所以,如果说未来的发展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我觉得首先就是要考虑,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是不是就是娱乐至上,兴趣至上,娱乐到死素质教育就完成了吗,这个要去考虑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不仅仅是一个策略或者是局部方法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整个思维或者说背后体系的重新打造。
涉及到教育目标的变化,我们刚刚讲到了是人的教育,涉及到很多关键的教研方法的研发,包括什么是关键能力,什么是逻辑,什么是背后用一点可以触类旁通的,所以这个我觉得首先是一个需要关注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简单的包装,实际上涉及到了整个生态建构的问题,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素质教育是不是只能在低龄完成,我们有一些产品为了回避有一些现实的挑战,往前做当然也有价值,因为素质教育很多时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线的,所以它有它的逻辑和道理在。
但是,实际上我们觉得从研究的过程来看,素质教育真正应该是贯通一生的,是一个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并不仅仅是低龄的专利。再有一个素质教育的学科和学科结合,并不是否认过去行之有效的学科教育。
我们过去可能太碎了、太细了,太着重于这么一点点东西,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看见了大的目标,小的目标就看不见了,因为没有小的目标,也达不成大的目标,从过去很多年的研究来看,所谓一般性的能力,一定是在大量的领域特异性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展起来,所以这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李林:谢谢两位老师,从朱老师的语言里大概总结出来,素质教育一定要注意研发,其实这三个非常优秀的企业,背后是有非常强大的研发团队。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地把学术领域的研究,更深入跟教学经验相结合,给素质化的教育进程加速。
另外,陶沙老师刚刚提到,我们依然要看着大目标和小目标的分别,我们不能过度的娱乐化、趣味化,把握好这个度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