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slim.geekpark.net/uploads/image/file/06/67/06672e5879ff2e8bc78454428646064a.jpg)
摘要
“博士毕业时本想与中科院的几位研究员将专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产品研制环节多,还有资金短缺这个大难题,创业太难。” 事实上,让闪银联合创始人李昊在毕业时头疼的难题并非个例......
“博士毕业时本想与中科院的几位研究员将专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产品研制环节多,还有资金短缺这个大难题,创业太难。” 事实上,让闪银联合创始人李昊在毕业时头疼的难题并非个例,目前从中小企业到普通民众,获取金融服务之难广为人知。
“麦克米伦缺口”背后的金融排斥
金融服务获取门槛高并非现在、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时,相关学者就提出了“麦克米伦缺口”的论断,认为英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存在着资金缺口。不仅如此,闪银发现,世界银行组织的大量调查报告,也证实许多国家普遍存在普通用户的信贷难题。
“麦克米伦缺口”现象从本质上看,是金融排斥的结果。闪银发现,囿于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的信用不足、风险不可控,金融机构在利润目标驱使下,主要针对城市地区提供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金融服务,而将上述群体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之外。
通过普惠金融破解金融排斥难题,已成政府、金融机构及闪银在内的各科技公司共同努力的方向。从十八届三中全会 “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再到推出《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而从普惠金融落地层面看,中央财政下达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作为普惠金融主体,借助政策倾斜及资金优势,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提高服务覆盖率。但是闪银发现,在传统业务模式下,金融机构这种扩大网点、人力的传统普惠金融模式,付出更大的成本的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服务获取的效率降低、成本加大。
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规模化发展?
普惠金融攻坚战:不是单打,而是团队赛
普惠金融本质还是金融,虽然不可能有巨大的盈利空间,但没有盈利就没有可持续的服务,而没有可持续,也就难以服务更多民众。
关于持续性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在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上已经释放出巨大的潜力。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指出,科技平台和金融机构要互借长板,才有可能做出来更大的木桶。
井贤栋的观点与金融科技独角兽闪银的B2B2C模式不谋而合。在这种模式中,闪银作为中间的B,在与左边的B,即金融机构合作的基础上,共同为用户服务。与传统科技公司的“赋能者”的角色不同,闪银等新型科技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基于场景、获客、风控、资金等不同节点,与各有所长的金融机构强强联合,共建普惠金融稳固生态圈,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一方面,在场景及获客层面,闪银通过拓展3C、医美等场景,帮助拥有资金优势的金融机构触达更多用户。截至目前,闪银的B2B2C模式已经复制到80家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并非没有信用,随着大数据、AI等技术的进步,他们的信用也是可以被量化的。闪银借助用户授权的信息,通过设备反欺诈、银行卡反欺诈、图关系反欺诈、各类算法模型等技术,帮助银行平均降低了70%以上的可疑垃圾注册、欺诈申请、借贷逾期、信息泄露等欺诈风险,以及40%以上的坏账率。
普惠金融这场攻坚战不是单打,而是团队赛。闪银等新科技公司通过与金融机构一起,输出行业认知及创新模式,打通技术开发到场景落地的应用路径,给出了填补“麦克米伦缺口”、激活普惠金融“活水”的中国方案。
“麦克米伦缺口”背后的金融排斥
金融服务获取门槛高并非现在、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时,相关学者就提出了“麦克米伦缺口”的论断,认为英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存在着资金缺口。不仅如此,闪银发现,世界银行组织的大量调查报告,也证实许多国家普遍存在普通用户的信贷难题。
“麦克米伦缺口”现象从本质上看,是金融排斥的结果。闪银发现,囿于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的信用不足、风险不可控,金融机构在利润目标驱使下,主要针对城市地区提供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金融服务,而将上述群体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之外。
通过普惠金融破解金融排斥难题,已成政府、金融机构及闪银在内的各科技公司共同努力的方向。从十八届三中全会 “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再到推出《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而从普惠金融落地层面看,中央财政下达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作为普惠金融主体,借助政策倾斜及资金优势,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提高服务覆盖率。但是闪银发现,在传统业务模式下,金融机构这种扩大网点、人力的传统普惠金融模式,付出更大的成本的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服务获取的效率降低、成本加大。
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规模化发展?
![](http://www.hqcf.com.cn/uploads/allimg/190708/1-1ZFQ02Q1D1.jpg)
李昊在《银行家》论坛上表示: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不竞技,竞合
普惠金融攻坚战:不是单打,而是团队赛
普惠金融本质还是金融,虽然不可能有巨大的盈利空间,但没有盈利就没有可持续的服务,而没有可持续,也就难以服务更多民众。
关于持续性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在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上已经释放出巨大的潜力。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指出,科技平台和金融机构要互借长板,才有可能做出来更大的木桶。
井贤栋的观点与金融科技独角兽闪银的B2B2C模式不谋而合。在这种模式中,闪银作为中间的B,在与左边的B,即金融机构合作的基础上,共同为用户服务。与传统科技公司的“赋能者”的角色不同,闪银等新型科技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基于场景、获客、风控、资金等不同节点,与各有所长的金融机构强强联合,共建普惠金融稳固生态圈,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一方面,在场景及获客层面,闪银通过拓展3C、医美等场景,帮助拥有资金优势的金融机构触达更多用户。截至目前,闪银的B2B2C模式已经复制到80家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并非没有信用,随着大数据、AI等技术的进步,他们的信用也是可以被量化的。闪银借助用户授权的信息,通过设备反欺诈、银行卡反欺诈、图关系反欺诈、各类算法模型等技术,帮助银行平均降低了70%以上的可疑垃圾注册、欺诈申请、借贷逾期、信息泄露等欺诈风险,以及40%以上的坏账率。
普惠金融这场攻坚战不是单打,而是团队赛。闪银等新科技公司通过与金融机构一起,输出行业认知及创新模式,打通技术开发到场景落地的应用路径,给出了填补“麦克米伦缺口”、激活普惠金融“活水”的中国方案。
来源:环球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