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超频之旅:一次超脱技术和商业的文化共振

摘要

极客公园前沿社探寻印加文明从生发到消亡的全过程。在历史中透析未来,在广义的文明中寻找线索和启发,完成一次超脱技术和商业的文化共振。

1911年 6 月,来自耶鲁大学的年轻历史学者 Hiram Bingham 第二次踏上了南美大陆。带着对传说中「印加失落之城」的绝对信仰,和一份必要的运气,Bingham 在秘鲁南部圣谷 2400 米海拔的高山上,揭开了遮掩马丘比丘(Machu Picchu)的幕布。

如今这处始建于 15 世纪中期的印加城市遗迹,成为了美洲最大帝国的显性象征,接受世人往来朝拜。然而,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文化维度来看,从未做过都城、之后又遭废弃的「天空之城」,确只算得上帝国的冰山一角。印加文明的繁盛远超一城一池的兴衰,甚至它的湮灭,也无法全然归因于征服者的铁蹄和号角。

Hiram Bingham 发现马丘比丘

南半球秋季正盛,极客公园前沿社和互联网思考者们一起共赴「秘鲁超频之旅」,探寻这个神秘文明从生发到消亡的全过程。在历史中透析未来,在广义的文明中寻找线索和启发,完成一次超脱技术和商业的文化共振。


农业技术背后的征服和统治

莫拉伊(Moray),位于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Cuzco) 西北部的山谷地带。3500 米的海拔和恶劣的天气让当地人进行大规模农业耕种困难重重。 但印加人用他们朴素的智慧,巧妙改造了自然生态,创造了一个「天然实验室」。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无疑是一项足以影响人类生存命运的技术变革。

这个天然实验室由三个独立的梯田组成。梯田的上沿和地面齐平,纵深向下挖掘,最深达 30 米。每一阶最高约 3 米,墙体由碎石、泥土混合而成,白天吸热晚上保温,保证了农作物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更精妙之处在于,整个梯田 30 米的落差使得顶端和底部的温差达到了 5-6 摄氏度,完美模仿了安第斯山的形态,还原了随着海拔不断升高而变化的生态。

规模最大的莫拉伊梯田实验场 | Photo By Chen Liang

在这个试验场,农业工程师开始尝试耕种不同的作物。一方面,他们改造了生态地形,让寒冷干燥的环境变得温暖易开垦,大幅提高了可耕种面积,增加了作物种类和产量;另一方面,他们为帝国绵延的山区里苛刻的自然条件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造方案和种植经验。后一点尤其重要。足够的粮食让人民免于饥荒之苦,驱逐了多灾害环境带来的不安,这对一个庞大帝国的稳定统治至关重要。

站在莫拉伊梯田观景台俯瞰,早已没有当日的繁茂景象,但荒芜的墙体仍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壮美。自然赋予的力量,和印加人的智慧相结合,一个史诗级的文明得以茁壮延续。

库斯科 3500 米的高原地带

「low tech」主导的商业秩序

在库斯科的另一个方向,拥有超过 1200 年历史的马拉斯(Maras)盐田盘踞在山谷间。山中的盐泉通过错综复杂的管道,自高向低流入蒸发池中。大大小小约 5000 个蒸发池在骄阳下散发出粉白色的光。每个蒸发池不超过 5平方米,深度约 30 厘米。在池中注满泉水之后,盐农会封闭入口。之后就是等待太阳的恩赐了。

泉水的含盐量极高,阳光强烈照射下,水分蒸发,盐自然而得。盐农用木棍将附着在池底和池壁的盐刮下来,装袋密封,就完成了一个生产循环。然后是再一次引入泉水,再一次等待。直到今天,盐田仍是由当地盐农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每个家庭大约有 7-10 个蒸发池,每个蒸发池在一个周期内能收获 150-200 公斤的盐。最有代表性的马拉斯粉色盐在库斯科市集上能卖到 2 美元/公斤。如果参与马拉斯当地合作社的收购,漂洋过海之后,这些粉盐能在亚马逊上卖到  8 美元。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整个生产过程没有任何高科技加持。这项 「low tech」 生意至今仍是当地人的立命之本。但如果从「商业」的角度看,这背后又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疑问。首先,马拉斯的盐田并没有被完全开采,仍有20%的蒸发池闲置。如果当地的劳动力不充足,这个有利可图的生意为什么没有投机者参与进来?其次,由于光照和温度的原因,盐田一年只有一半时间具备产盐条件。有没有可能用科技去改造另一半时间的生态环境?结果是,没有。全球化给这个村落带来的,只有络绎不绝的四海游客,而现代化的技术却没有留下蛛丝马迹。

「靠天吃饭」似乎是一种秩序。马拉斯人相信这种秩序。


被摧毁的,和被藏匿的辉煌废墟

开往马丘比丘的 Hiram Bingham 号列车

乘坐 Hiram Bingham 号列车向库斯科西部的马丘比丘进发,循着「之字形」路线穿梭在 Urubamba 河谷之间。为了保护马丘比丘和附近山区的自然和历史遗迹不受大规模破坏,当地政府控制了进山的交通路线和工具。这使得整个景区的游客密集度一直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站在 2400 米的山顶眺望不远处马丘比丘遗迹,巨型石群建筑构架而成的宫殿和神庙震撼人心。作为印加帝国留存下来最著名的城市,马丘比丘背后的误解远超神秘。马丘比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而是更接近一个「离宫」的角色。最辉煌时期,这里也只有不到 1000 人居住,多是贵族、祭司、建城的工匠和服务人员。印加帝国的贵族们在这里的石屋避暑、在太阳神庙祭祀、休养生息,远离首都的政治纷扰。

骄阳下的马丘比丘全貌

然而随着帝国式微,马丘比丘的盛大也变得无足轻重了。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马丘比丘已经自然荒废,并没有口口相传的故事里硝烟火光下的惨烈和衰败。Bingham 也曾误以为他发现的这个石城是印加帝国最后的都城比尔卡班巴,但马丘比丘只是在深谷里,凝望帝国文明从兴盛到消亡的旁观者而已。

严丝合缝的巨石墙体

相对比之下,在库斯科城外 3700米海拔的山上,塞克萨瓦曼(Saqsaywaman)以拥抱之姿矗立,更贴近故事的主线剧情。作为首都抵御外侵的最后一道屏障,塞克萨瓦曼在历史上的军事意义被过分认知了。从目前保存下来的遗迹可以明确辨析出宏伟的广场,高耸的神庙,甚至是皇室的宫殿。这里不只是守望的堡垒,也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如今向游客开放的部分只有原始规模的 20%。可以想见,6 个世纪前的壮阔,绝不会输给马丘比丘半分。

高地上的塞克萨瓦曼遗址

只是命运赋予了不同结局。塞克萨瓦曼在殖民战争中,被西班牙军队彻底摧毁。也最终拱手让出了库斯科的统治权。首都市中心古老的武器广场以及周围的教堂建筑群,在战争中被破坏又被重建,远处的马丘比丘也在深谷的掩盖下销声匿迹,塞克萨瓦曼却成为山脊上失落的要塞,在谜一样的巨石建筑包裹之下,注视着库斯科凋零,和印加文明的彻底消逝。

远眺库斯科城的红屋顶

600 年前,印加帝国的版图从太平洋贫瘠的沿海沙漠延伸到了亚马逊的热带丛林,覆盖了今天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力和阿根廷的土地。但这个在今天看来难以描画的广阔疆域,却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更谈不上可靠的历史记载。

印加的崛起和衰落,是由它的侵略者——西班牙人写就的。这为研究印加文化的历史学家制造了极大障碍。但关于帝国文明最后的走向,在众多研究者的协力之下,也终于被完整地还原了。

文明的崩坏发端于帝国统治阶级内部。瓦斯卡尔和阿塔瓦尔帕兄弟俩人对皇位的争夺,让国家长时间处于内战的消耗中。西班牙人皮萨罗正是在这个微妙的节点,带着他168人的小部队来到了夺权成功的阿塔瓦尔帕面前。骄傲、轻敌,再加上无知和鲁莽,帝国皇帝仓皇被俘并不难理解;而西班牙人这一方,凭着胆略和野心,把握住了时机,再加上果断狠辣,戏剧性地将帝国推入了群龙无首的灭亡深渊。

武器广场上的印加帝王

文明的启示带有普适意义。

国家的命运完全可以映射在商业组织之上。外部危机,往往都是因为内部的裂缝趁机而入的。臃肿的组织,酝酿了各自为政,最终走向分裂。国家的权力更不能过于集中于一人身上。组织应脱离个人意志,成为一个结构化的、可协调的系统,在冲突中不断修复、进化。

而作为文明的创造者,人,制造着变数,也是变数本身。萨帕·印卡、帕查库特克、阿塔瓦尔帕、皮萨罗,这些搅动历史的名字,或顺潮流而行,或乘风破浪,又或被潮水卷走。他们因而被铭记、被歌颂、被唾骂,但那都是印加历史大进程中的一个个注脚罢了。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