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罗伯特·泰勒: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生活」

摘要

在你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一定不要忘了这个人所做的贡献。

1968 年,罗伯特·威廉·泰勒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这预言领导着计算机这门学科发展了数十年。

「用不了多少年,」他写道,「人们就可以在机器上进行比面对面交流更高效的沟通。」

上周四,罹患帕金森病的罗伯特·泰勒在旧金山的家中去世,享年 85 岁。

罗伯特并不是一个为公众所熟知的科学家,但在互联网和计算机行业,在一些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设计师心目中,罗伯特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在早期接受过罗伯特的资助和帮忙。从罗伯特在 PARC 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孕育出的公司和想法,毫无疑问在推动硅谷成为世界数字产业中心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六十年代,作为五角大楼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他批准筹建了最终演变成互联网的政府计算机网络。并且作为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的原实验室主管之一,他监督制造了第一台个人电脑,为后来的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和苹果的麦金塔显示器提供参考的图形用户界面,激光打印机,本地以太网以及许多其他先进科技产品。

罗伯特 1932 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被一对牧师夫妇领养。他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并最终进入五角大楼担任研究主任。

在五角大楼,他的上级,心理学家 J.C.R. Licklider 真致力于「寻找让计算机易于使用的方法」——尤其是让计算机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在当时,计算机还是跟房间差不多的大小,使用者需要将整个程序写在穿孔纸或者打孔带的卷轴上,然后「喂」到机器里面,等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更正或者改写,然后再「喂」进去。「那是个繁琐到可怕的过程,」罗伯特回忆说。

在高级研究计划署 ARPA 里,罗伯特亲眼目睹了这种形式带来的不便。他的办公室里放置着三台终端计算机,每个终端都连接着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院,他们可以通过这个机器与罗伯特联系,却无法互相沟通,这严重阻碍了 ARPA 研究员们的交流与合作。

多年以后,罗伯特解释说:「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这些机器应该被重新设计成一个终端的形式,通过这一个终端,你可以连接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于是 1966 年,他向领导提出了这一设想。

「我去找了高级研究计划署的主管 Charlie Herzfeld,跟他说了这个点子,」罗伯特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回忆道。「他一下就爱上了这个想法,然后从弹道导弹防御的预算中拨出了一百万美元,当场划进了我的预算里。那只是个 20 分钟的谈话。在那之后阿帕网(ARPANET)就诞生了,并在几十年后进化成了互联网。」

1969 年,罗伯特离开了 ARPA,并在 1970 年接受了施乐公司的邀请,加入施乐新设立在西海岸的研究基地,致力于对办公打印机的细分化研究以及「未来办公室」的科技探索。

在那里,罗伯特成为了另一项技术突破的关键性人物:他帮忙设计了 Alto 计算机,被称为是个人电脑的先驱。Alto 是第一台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正是因为这个产品的诞生,才有了后来的微软和苹果的操作系统。

罗伯特的团队还开发出了以太网技术,以及一款「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程序 Bravo,这为后来的 Microsoft Word 提供了借鉴基础。

1999 年,罗伯特被授予「国家技术与创新奖」,颁奖词称他「在包括计算机网络、个人电脑和图形用户界面在内的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表现出了远见与卓识。」

2004 年,他同其他帕克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起获得了国家工程院德雷伯奖,表彰了他们开发出「第一台实用联网个人电脑」的卓越功绩。

斯坦福大学硅谷档案馆的历史学家 Leslie Berlin 说道:「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建立互联网还是推动个人计算机的革命,罗伯特都是个构建现代社会的关键人物。毫无疑问,他是当时唯一一个对于我们所在做的事有着全局看法的人。」



本文参考了 NYTimes, LA Times 及 CNET 等信息源,文章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