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争取做个不那么世故的人,不因为忙着纠结于今天的世界,而忘了成为未来。
新的一年,争取做个不那么世故的人,不因为忙着纠结于今天的世界,而忘了成为未来。
——极客公园 CEO &创始人 张鹏
因为在极客公园工作的原因,我总能接触最创新和前沿的产品,但真正印证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往往要看家人的评价。我觉得,有时候不那么极客的人,反而更容易看到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记得几个月前,我太太突然兴奋地说今天体验了共享单车,觉得很方便,并且发了朋友圈向朋友们推荐。我问她为什么觉得好,她说:
「轻松骑走然后随便停很方便,而且有一种被信任的快乐啊!」
这句话我琢磨了挺长时间。方便是显而易见的,但「被信任的快乐」这个维度我还真的没有详细思考过。而对这个维度的思考,又的确回答了很多困扰我的问题。
实际上,我应该是科技圈最早了解共享单车的人之一,当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刚开始创立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就一起深入聊过多次。作为他的前同事,我当时是对这个项目是有很多疑虑的。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巨大投入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车的密度太低是不行的,因为你无法相信你的用户都会把车停到方便别人继续骑行的位置;而由于无桩单车的特性和这个社会的现状,运营中车的损耗和丢失率可能会非常高,导致返修成本比收益高得多,这让整个事情的商业模式都会动摇。
总体来看,似乎人类社会里越是「成熟」的人,越会因为「历史经验」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倾向于放大「恶」的恐怖程度和比重——这与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是截然相反。这的确是一种必须的生存技能,但也无形中构建了一堵不信任的高墙,让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会因此大幅度上升,效率会大幅度下降,而一些新的模式也会被在思维中「杀死」。
当时我对无桩共享单车的疑虑就是这样,看似是成熟世故并且符合逻辑的。但我后来意识到,我少计算了一个变量——科技。
比如所有人都会看到无桩共享单车容易被损坏,乱停乱放,甚至被偷盗。我自己这么想,也看到了很多报道下面的评论这么写,甚至身边很多人都能举出一些想象中能「占便宜」的方法等等。但据我了解,摩拜单车的运营返修率——也就是车辆损坏需要人工介入修理的比率,在过去半年一直在 1% 左右,远远低于我的想象。
国民素质的提升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背景,但我更相信摩拜单车在车本身上花很大功夫去打造一个特色鲜明,不易损坏,联网智能的定制产品,是有意义的。对于科技的运用,其实是可以突破「不信任之墙」,也带我们跨越一些传统社会体系中无法回避的「坑」。而信任会提升效率,效率会带来价值。
另外,我曾经担心的共享单车密度问题,也可以通过每辆车的定位数据+使用热力图+数据分析预测+派遣调配员介入调节的立体模式进行优化,虽然这个行业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一轮资源投入大战,但实际的效率比我们最初设想的要高得多。
可以想象,未来共享单车会是一个对交通人流数据进行充分应用和分析的领域,对行为数据的深度学习甚至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还会进一步提升这个模式的效率。虽然很难保证 100% 的人要骑车的时候,都能在有效半径内找到共享单车,但绝大部分的需求都将被很方便地满足,并且是一种简单、方便、彼此信任的体验。
你看,科技正在推动创新模式的建立,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进一些很「阳光」的事情发生。这就是我想说的——「科技有能力解锁新的可能」。我们需要不断告诫自己的是,要敢于向前想而不是总在向后看。
过去 7 年来,每年一月,我之所以会在国内推动一次极客公园创新大会(GIF),就是希望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对未来最有改变力的人,在这个舞台上带我们一起向前看,看到新的可能。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过去 30 年来的极客领袖和互联网精英,其实会发现他们大多不太满足于研究透彻今天的世界并去世故地「适应」,而更倾向于探索未来新的可能性,然后将他们一一实现。
我们当然没法天真地以为这个世界很美好,也不能梦想这个世界会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你想要的模样。现实大多很「扯」,焦虑和担心就是生活的主旋律,但你依旧可以用科技的力量去打磨、敲击,创造出新的火花和希望,因为科技的确有能力创造出新的可能。
鉴于我非常耿耿于怀自己在 2016 看走眼了一个方向,所以我准备吸取教训,这一年,争取做个不那么「世故」的人,不因为忙着纠结于今天的世界,而忘记了成为未来。
我不一定做得到,但我希望你能行。
这回邀请大家来 GIF2017 聆听下摩拜单车和 ofo 等新锐力量的创新故事;研究下李彦宏,雷军等人对未来的预测;罗永浩,冯鑫等人的特立独行;沈向洋、李飞飞等技术大咖的前沿技术解读;当然,还有登月者奥尔德林和科幻作家刘慈欣面向未来的对话。
这是极客公园给大家的一部「贺岁片」,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