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年的第一天我们需要用一些仪式感来武装自己?

摘要

时间是一种很难分割的事情,多数的时候它就像流水那样淌淌而过了,如果没有跨年这种仪式存在,也许我们都感知不到一年的时间流逝。

通常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跨年?

是和家人在家里看跨年晚会,还是和朋友在外面一起大声倒数?

今年我的选择是待在家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将跨年这件事看成了一件小事。在我心里,跨年一直都是一件非常有神圣感的事情,尤其是新旧交界的那一刻,是一定要闭上眼睛去认真感受的,去感受那种时间从你面前飞走的感觉,那一刻,我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连现在也是模糊的,多妙啊。

对新旧交界的执念并不是我的专有,印象中我的母亲也是一个很讲究跨年的人,只不过她的规矩更多的体现在除夕之夜,每年除夕,我们都会在零点之后放一挂鞭炮,随后还必须要吃一顿饺子,意味着新旧交替「更岁交子」。

这是中国人过年独有的规矩,但其实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诸多规矩,例如古人常说的,「沐浴焚香,抚琴赏菊」,就是要在弹琴之前,沐浴焚香,营造出氛围、创造出意境。这与茶道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品一道茶是定要经历碾茶、擦杯、注水、出汤等一系列环节的,但繁琐的细节体现的是诚心,品出的是茶香,更是一种对精神的修炼。

现代人虽然把规矩一再简化了,但规矩中蕴含的仪式感却没有被他们丢掉,在元旦的这一天,我的朋友圈依旧和往常一样充满了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的一年的展望,这其实也是一种仪式,正如人们习惯在新年的第一天拆封一套全新的日历一样,那其中蕴含的其实是我们想要认真对待生活的美好展望。

我更愿意相信,其实一切以个人为主体的仪式都是为了给施加仪式的主体某种心灵上的慰藉并且给主体一种明确的时间分割感。

正如失恋的少女,在决定走出情伤后挥泪烧掉和前男友有关的一切回忆,对她而言,这既是对自己的安慰,也是一个信号,既告诉自己从这一刻起我就要走出上一段感情了。

而在中国武术中,对招双方在开打前摆出的架势,其实也是一种仪式,它虽然不能给敌人造成实质的伤害,却能给自己一个信号,那就是我准备好了,从现在开始我的专注力、反应力都会蜕变到一个战斗的状态。

时间是一种很难分割的事情,多数的时候它就像流水那样淌淌而过了,如果没有跨年这种仪式存在,也许我们都感知不到一年的时间流逝。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去翻了翻有没有相关的人类学或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支撑我的观点,没想到还真的被我找到了。

著名的人类学家 Victor Turner 曾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他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这种状态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这种状态是暂时性的,模糊性的,开放性的,非决定性的,甚至是危险性的;这种状态能够在不同结构性状态之中互相转换。

Turner 把这种状态称之为 liminality,而人们通过这个奇妙的节点的行为,就叫做仪式。在 Turner 看来,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而仪式就是为了让我们顺利的渡过那个中间状态。

比如说,人在毕业典礼进行中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一脚在学校,一脚踏出社会的奇妙感觉,但当毕业典礼结束,就意味着从此刻起你就不再是学生了,那一脚应当要踏出去了。

仪式的功能,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为了去掉一个人身份转换时的天然带来的模糊性。

而我在新旧交界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奇妙而神圣的感觉,另一位仪式学大家巴巴拉·梅厄霍夫是这样解释的:

当各种界限被逾越,身份象征被剥夺时,我们熟悉的角色与习俗都暂时中止了。这时人们很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极端独处、独一无二,极端自由的感觉,这是不可逆转的内省时。

在这样的过程中,熟悉的东西被陌生化,陌生的东西被警示化。最终都指向内省。

可以说,过去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都代表了时间的流逝。这种流逝,发生在我们过去所有的时间里。但是在跨年的这一刻,我们无比重视之前被我们无意识忽略的流逝。这是属于时间的铭记点。正如Turner所说:

「通过仪式是自我再生神话的仪式书写。」

个体已经如此渺小,如果没有仪式的提醒,我们又该如何意识到自己生命各个阶段的意义呢?

参考文献:

《通过仪式:自我再生神话的仪式书写——维克多·特纳仪式理论的神话学解读》:张洪友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维克多·特纳

《过渡仪式:过程与矛盾》:巴巴拉·梅厄霍夫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