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子产品而言,外观和功能的实现很多时候是矛盾般存在,而戴森算是很好地结合了两者——在「抓眼球」的外观之下,产品功能上也可圈可点。
对于戴森(Dyson)的产品,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身边的朋友,结果还是很有意思的:没有用过戴森产品的人认为它们看起来很「炫酷」,或者外观的科技感很强,对于功能却关注不多;而真正使用的人却给出了「功能强大」、「体验不错」等关键词。
对于电子产品而言,外观和功能的实现很多时候是矛盾般存在,而戴森算是很好地结合了两者——在「抓眼球」的外观之下,产品功能上也可圈可点。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并不便宜的售价。
戴森产品线
另外,与现在很多家电厂商不同的是,戴森对于「智能家居」的概念还是比较谨慎的,今年才逐渐在无叶风扇类产品上加入了 Wi-Fi 控制的功能,通过手机 app 就能进行远程控制。
戴森 Pure Hot + Cool Link
不久前,戴森在北京发布了新款空气净化冷暖风器。从 Pure Hot + Cool Link 的命名不难看出这款产品结合了冷风、暖风和空气净化的功能,也同样加入了 Wi-Fi 模块。Pure Hot + Cool Link 可以说是目前戴森无叶风扇的「集大成者」。
借着这次新品的发布,极客公园有幸采访到了戴森全球产品开发总监 Paul Dawson。我们与 Paul 聊了聊打戴森是如何看待「智能家居」概念的,以及他们在设计一款产品时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智能家居变「聪明」之前,首先需要一个通用平台
极客公园(以下简称 GP):又一款戴森的产品加入了 Wi-Fi 功能,未来这会成为标配吗?
Paul Dawson(以下简称 Paul):我们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智能互联都是一个趋势——戴森会继续在相应的技术上进行投资,未来会带来更多具备这种能力的产品。但出于专利保护的需要,具体的新品计划现在还不能透漏。
同时我们认为,Wi-Fi 控制只是智能互联的一部分,设备在联网后收集到的数据将来也能用于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例如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知道中国那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最好,那个城市的室内污染最严重,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不同地区的消费者。
GP:「智能家居」的概念在中国一度非常火爆,戴森是如何看待它的?
Paul:我前一阵子前往硅谷与很多公司进行交流,听到一个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把所有的东西连入互联网是非常容易的,但或许也是毫无用处的。」
戴森更愿意关注产品的核心功能,提升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而不仅仅是为了追逐一个时髦的概念。
GP:家电如何变得更「聪明」, 人工智能会给智能家居带来什么改变?
Paul:确实,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经很普及了,但是目前大家都在「各自为政」,而缺少一个共通的平台。在人工智能产品真正能够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首先就需要这样一个通用的平台。
在美国这个平台可能是苹果的 HomeKit,中国可能会是微信。其实软件层面,微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非常领先了,但是接下来硬件的接入还需要一些努力。
戴森 Pure Hot + Cool Link
人工智能应该使人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是吓倒人。现在已经能够看到一些「过度」智能的例子。我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机械机》,讲述的也是人工智能不那么积极的一面。
其实手机就有一些「人工智能」的属性。很多人都在用智能手机,因为它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是带来麻烦。同样的,智能家居也需要朝着这个方向上继续努力。
戴森研发准则:功能决定外观,而不是刻意为之
GP:有数据指出,90% 的戴森产品都销往国外,「全球化」的市场会带来哪些挑战?
Paul:在一款产品研发伊始,我们就会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调研、测试。这已经是我今年第四次来到中国,因为我需要跟中国的同事不断进行交流,探讨如何解决中国家庭所遇到的问题。
我的工作对于我的要求就是「全局考量」,需要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工作。了解大家的需求对于戴森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才是去试着解决问题。
戴森会对不同国家室的室内环境进行场景复制,我们的很多工程师需要经常出差,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上一本护照在过期前就已经盖满了签证,因为我要去的国家实在太多了。
Paul Dawson
戴森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多于市场营销。但不代表我们不重视后者——戴森在全球主要的市场都有团队,我们认为营销本身就是和消费者互联互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各个市场消费者关注点的不同。
例如英国的消费者对于甲醛、PM2.5 等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国消费者对它们就很熟悉了。我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适应各个市场的需求,以空气净化来说,我们没有止步于过滤 PM2.5,例如 PM0.1 超细颗粒也是我们关注的范畴,这样更多的消费者就能从「改善空气环境」中获益。
如何满足各个地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是戴森在研发时首要去考虑的事情。
GP:戴森的产品往往有一个很酷的外观,这是产品研发之初就定下的目标吗?
Paul:戴森的设计理念可能与其他公司有所不同,我们是以工程为核心的,围绕着实现功能来进行设计——戴森会招募工程师,然后教他们如何进行设计,而不是相反。
在研发一款产品之初,我们并没有刻意让它变成什么样子,一切设计均是围绕功能而展开。
戴森实验室
拿戴森的代表产品无绳吸尘器来说,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的外观会被设计成什么样子,但基于功能设计出来外观确实很新颖,也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不久前发布的吹风机 Supersonic 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想着「应该把它设计成什么样」,就会限制于旧式吹风机的款式。戴森的思维方式是与之相反的,我们着重于考虑它能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Supersonic 吹风机
Supersonic 的长握把、短机身的外观其实都是为功能服务的,但这样的设计确实颠覆了原有的吹风机形态,也让大家感到很惊艳。
几周前我们的工程师曾经把一款研发中的产品放在真实生活环境中进行测试,看看它能否实现预期的功能,以及使用者能否接受。这才是我们在研发中更为看中的地方。
「我们喜欢年轻的工程师」
GP:据我所知,戴森的工程师非常「年轻化」,但在中国可能是年长、经验丰富人才更加受欢迎。
Paul:我们喜欢年轻的工程师,因为他们会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从戴森的衡量标准来看,经验太过于丰富的工程师可能反而会对创新失去兴趣。
戴森工程师的平均年龄是 26 岁,当然也有一些年长的、经验丰富的人。我们最终想让工程师之间形成的气氛是:当一个人提出某个疯狂的想法时,周围的人会说「那我们就去试一试」,而不是用经验告诉你「它根本行不通」。我们想利用这样一个团队氛围去充分释放年轻工程师的想象力。
戴森会持续培养年轻的工程师,并把他们吸纳近来。今年戴森的新品数量是 14 款,对于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来说一年发售这么多产品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受益于这样的机制。
戴森也有一些慈善机制去扶持、帮助年轻工程师,例如我们有「詹姆斯戴森基金」和「戴森设计大奖」,来鼓励全球范围内的年轻工程师,进一步激发出他们的想法。
GP:我曾经看到过一些照片,在戴森的研发中停着不少战斗机,他们有什么作用?
Paul:我们很多的灵感都来源于研发中心,类似「鹞」式战斗机、切割开的 Mini 汽车等陈设就在我们身边。事实上,詹姆斯戴森爵士有很多收藏品,它们都拥有标志性的设计,而且是能解决问题的好设计。这样的环境对于工程师的帮助是很大的,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
戴森研发中心部分陈设
目前戴森正在建立新的研发中心,已经为它投入了很多资金。新的研发中心是园区式的,拥有更多的开放空间。这样的环境利于工程师之间相互交谈,彼此激发灵感,通过团队合作来产生新的想法。
戴森在研发上面的投入是每周 500 万英镑,在英国本土用于设施扩建的费用为 2 亿 5 千万英镑,我们认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投资,戴森会不断提高在工程学上的能力,进而拓展产品的受众群体。总结来说,为消费者在生活中提供更多的便捷,增加一些亮点,是戴森的产品想要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