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它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Ridley Scott 的《银翼杀手》稳稳占领了所有类似于「20 世纪十部最伟大科幻电影」这样的榜单。在我刚进大学时,糊里糊涂地参加了学校的科幻协会,不可避免地被前辈们安利了这部电影,可惜当时看完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现在我已经记不起看的是哪个版本(这部电影前后一共有 3 个版本),只觉得视觉很迷人,但故事却没有打动我。
中间过了好多年,直到不久前才再一次看这部电影,这次看的是 2007 年发布的最终剪辑版,看完好久说不出话来。
总也下不完的雨,巨大的建筑,密集的城市,街道潮湿阴暗,似乎阳光在很早以前就不再光顾这个星球。更奇怪的是,这座 2019 年的城市里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被禁锢在自己的生活里,唯一的声音是挂在大楼外面巨大电子屏幕上反复播放的广告。
电影的主角,哈里森福特扮演的 Deckard 是一位本领高强的杀手,他被强制赋予了杀死 6 位复制人的任务。这 6 个人从宇宙中的人类殖民地里逃回到地球上,根据警察的说法,他们是「造反分子」。
当时人类已经造出了复制人,他们比人类还人类。复制人的长相满足了人类对外貌的所有期待,不同种类的复制人还都各有所长,比如为战争服务的复制人就极具战斗力,人类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只能活 4 年。
人类利用这些复制人开拓殖民地,换个说法,这些复制人是人类制造出的奴隶,所以必须让他们保持奴隶的身份。如果复制人活了超过 4 年,他们就会发展出人类情感,并将自己作为人类看待。如此他们就会要求更多:他们会要求人类付工资,他们要求选举权利,他们要求与人类平等……人类自然不希望这件事发生,就像历史上的奴隶主不愿意结束奴隶制一样。
他们实在太像人类了,唯一甄别的方式是一个测试。这个测试会问很多问题,测试者观察被试者的情绪反应以判断对方是否复制人。这是这部电影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人类像精神科医生一样询问自己创造出的生物,根据对方的反应判断是否人类。可问题是:到底什么是人类?
它有两个层次。对于一些复制人,如 Pris, Zhora 来说,他们知道自己是复制人,似乎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但对像 Rachel 这种还在试验中的复制人,在被制造时他们就让她相信自己是人类,并给她植入人类的记忆,她甚至具备情绪反应的能力。(插一句,Tyrell 公司造Rachel 的动机是什么?有种说法是他们本来就想让复制人取代人类。)
即便他们都意识到自己是复制人,他们的行为和想法还是让你忍不住怀疑:这难道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Deckard 和 Pris 在废旧大楼里的最后对决便是对这个问题极具震撼力的诠释。人类和复制人,猎人和猎物,原本我们所以为的秩序在这个失去了时空意义的大楼里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他们同时躲避起来,寻找机会攻击对方,在这场对决中,他们是平等的。
(作为猎人的Deckard 同时是被追击的猎物,甚至最后被猎物所救。)
最终的高潮伴随着 Pris 的雨中泪结束,还有那句让人心碎的台词:
我曾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美,我曾见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注视万丈光芒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间,到了。
作为观众的我们不仅为这个复制人每 4 年一次的死亡感到悲伤,还被其中的美所打动。
影片之前的版本受制于制作和发行方的压力,被安排了一个傻乎乎的大团圆结局,Ridley Scott 在最终剪辑版中终于完整实现了自己的意志——一直追杀复制人的杀手自己也是复制人——一个「本该是这样」的结局。
影片改编自科幻作家 Philip K. Dick 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这部小说创作于 1968 年,当时美国社会正深陷越战泥潭。这场战争充分展现了电视机的力量,它第一次让发生在地球遥远角落的战场出现在美国人面前,在他们家里的电视机中。他们目睹这场战争变得越来越荒诞恐怖,并开始问一个问题:我们的敌人是谁?(推荐 Stanley Kubrick 的影片《全金属外壳》,一部非常出色的关于越战的影片。)
当人类在面对复制人问题时,采用了面对战争中的敌人、奴隶制中的奴隶相同的方式,历史告诉我们,这也将陷入同样的困境。毕竟,这就是人类。这是这部电影让人震撼的另一个原因,它不像此前的科幻电影一样关注影片所使用的技术(尽管本片的技术绝对是里程碑式的),也不是对未来盲目乐观,而关注人,无论是复制人还是人类。
有意思的是,在今天,已经有人从科学角度探讨影片所探讨的问题,比如 Nick Bostrom 于 2014 年发表的著作《Superintelligence》。当业界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时,他开始考虑人工智能出现后要面对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们?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他在书中事无巨细地列出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要不要给人工智能发工资?他们是否享有选举权……
这些是《银翼杀手》这部 1982 年的影片在试图探讨的问题,其实它关于未来的种种设想都值得推敲。比如未来制造复制人的不是政府,而是企业,影片中便是叫 Tyrell 的公司。这不正是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吗?从衣食住行到所思所想,全面被互联网公司接管。未来城市中人与人变得疏离、冷漠,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被机器解决了,人为了生存不再需要跟其他人类打交道。影片中人说话缓慢,有气无力,只做必要交谈,绝不愿意多说一句废话。所有人都独自生活,似乎亲密关系是可怕的。
这会是我们的未来吗?或者它是正在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