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系到通讯的回归:Facebook 并购 WhatsApp 背后

摘要

扎克伯格开始调整自己对“关系平台”的过度狂热,回归对通讯工具价值的认同。“新时代最主流的通讯手段”就是关键,这次并购中最吸引扎克伯格的,恐怕就是这一点。

编者注:本文首发于《商业价值》,作者张鹏为极客公园创始人和《商业价值》联合出版人。

听到 Facebook 用 190 亿美金收购 WhatsApp,互联网圈的人的第一反应是“Kao!能这么贵?”,而非互联网圈的人的第一反应则大多是“啊?那是个什么东西?”

千万别取笑别人“外行”,因为其实不少言之凿凿分析这场惊天并购的内行分析家们,自己手机里也没装 WhatsApp。

作为一个正常的中国用户,你使用 WhatsApp 的唯一理由,是“我的外国同事或者朋友用这个,所以为了跟他们沟通方便,我也只能装一个。”从产品上看,这个移动即时通讯产品与微信和手Q 在功能上基本上可以形容为是 Apartment(小屋)和 House(大宅)的区别,除了基本的发语音、文字和照片功能,这里没有朋友圈、没有扫一扫、摇一摇、支付、游戏、甚至是好看点的表情……用惯了微信的用户,会觉得这个产品清汤寡水实在了无乐趣。(那些说这个产品很纯净很好觉得微信已经太沉重的了人不是神仙就是没有自控力 1 分钟一刷朋友圈的强迫症,请就不要参与广大正常凡人的讨论了)

这个产品只有 50 多人的团队,其中一共只有 30 来个工程师,在硅谷从来都不张扬甚至不起眼,但是这个产品在海外有 4.5 亿用户是不争的事实。从我与海外朋友的沟通来看,体验过微信的都会认为这比 WhatsApp 有趣太多了,但是他肯定不会放弃后者,因为他身边的人都在用 WhatsApp,这个产品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 ID 体系和用户沟通习惯,这已经是他们新时代的“最主流的通讯手段”。

没错,“新时代最主流的通讯手段”就是关键,这次并购中最吸引扎克伯格的,恐怕就是这一点。

年轻的扎克伯格是一个绝对的极客,一个对“关系”改变世界有着极其执着信仰的人,这与他的 Facebook 当年一骑绝尘几年时间就收拢数亿用户成为比 Google 还了不起的公司的辉煌直接相关。但实际上,过去几年,他似乎遇到了一点困难——除了在移动领域因为押宝 HTML5 有造成产品架构出现问题,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迷恋关系”——比如他特别看中的 Facebook Home 这个移动终端的桌面入口被他当作最重大的产品发布,希望这个前置到解锁画面的“朋友圈”成为终端的入口。这个产品最终的失败证明,人类还没有被“关系”重塑到这样的程度,Facebook 好友关系也替代不了日常的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显然,他想要在移动终端上用桌面网时代的关系和信息来锁定入口,行不通。

其实,无论是对 Instagram 的收购还是之后对 Snapchat 的追逐,无论是山寨 I 的 Camera 还是模仿 S 的 Poke,这些都是 Facebook 在移动时代找不到北的迹象。到今天 Facebook 是不是就想明白了谁也不知道,但是至少一点是清楚的,扎克伯格开始调整自己对“关系平台”的过度狂热,回归对通讯工具价值的认同,而对 WhatsApp190 亿美金的收购,就是他的决心。

所以那些分析“Facebook 收购 WhatsApp 是希望年轻化”的观点并不准确。这两个产品的用户重合度很可能是很高的,但是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预期确实完全不同的。所以 Facebook 的目的,在于锁定通讯这个入口,防止 WhatsApp 从以前“无广告、无游戏、无噱头”的状态向“关系平台”演进,否则 Facebook 就会非常被动。

其实,微信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从张小龙提出的“对象和信息”这两个基本通讯要素开始,从“通知系统”开始最终一步步走向关系平台甚至是一种 I/O 系统。只不过因为有腾讯的资源支持,微信相对于 WhatsApp 走的非常快。

未来 Facebook 会不会给 WhatsApp 的产品形态带来改变?很有可能会发生,因为 F+W=关系平台+通讯工具,他们分开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一定会走向一体化(至少是信息、数据和账号体系)。

如果非要给这个并购做个总结,我的感觉是 Facebook 用了 5 年时间认同了通讯工具才是最关键的产品,关系、内容、开放平台虽然都是“引爆点和突破点“,但是完不成对通讯这一基础习惯的锁定,想成为巨头的根基都是不稳固的。

这个 190 亿的思考,是否能给中国的新浪微博、阿里来往、网易易信们一些启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