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社交再尝试

摘要

Google 推出了 Google+,对社交网络进行了又一次尝试。本文对 Google+ 的背景,特色,功能,优劣势等进行了分析,并对 Google+ 与其竞争对手进行了比较。

在过去的几年中,社交网络领域似乎已经尘埃落定,TwitterFacebookYoutube各自占领了其稳定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别的社交网络能够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吗?除了一些非常垂直的主题社区(如Instagram)外,成功者鲜有耳闻。但经历了Orkut、Friend Connect、Buzz、Wave等失败的Google显然迫切需要在社交获得成功,上周推出的Google+就是其又一次尝试。

header

迫切进入社交领域的Google

Google之所以那么迫切的想要进入社交领域,与其核心业务是密切相关的。

说到底,Google是一家搜索公司,其所有业务都是为了搜索服务。将索引全世界的信息作为己任的Google在这之前一直认为:在信息检索方面,机器比人更为精确、可靠。这一想法曾经属实,Google正是凭借其高明的自动化算法获得了现在的成功。但社交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Twitter、Facebook的迅速崛起让Google看到了社交网络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现实的用户在信息筛选方面的独特优势。毕竟,搜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能够更方便的获取信息,相对传统的基于链接的PageRank算法,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权重更能反映人们在现实中的真实需求。而这,对于致力于挖掘出互联网上最准确、最相关信息的Google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

从根本上讲,Google真正需要的并非是一个自己掌控的社交网络,而是社交网络上人们所生成的各种信息和信号。只要能够获取其他社交网络的这些信息,Google完全能够借此完善自己的搜索帝国。Facebook显然不会向Google提供信息,与Twitter合作推出的社交搜索、实时搜索具有很大潜力,但Google明显仍然没有找到最好的将搜索与社交结合起来的方法。也许只有自己亲自尝试做出一个社交网络,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人们的社交信号对搜索的影响。

而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尝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Orkut仅仅在巴西、印度取得了成功,而在其他地方反应平平;Friend Connect随着Facebook的大行其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Buzz因为其最初推出时所带来的巨大隐私问题的冲击,慢慢被人们所抛弃;Wave由于模糊的宣传定位被冤枉的当作社交网络产品,而其真正的通讯协作功能则因为性能不佳而饱受非议,最终被Google移交给Apache基金会,成为一个开源的协作平台。

sns

Google+从前辈学到了什么

在有其他强大的对手的时候,推出一个孤立的社交产品对用户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网络效应”在社交网络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正是众多号称Facebook杀手的社交网络难以对Facebook造成威胁的原因。

Google过去在社交领域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缺乏一个整体的社交策略。而与之前Orkut、Buzz等产品不同,这次Google显然是打出了自己的王牌,Google+将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社交产品,而是贯穿Google整个生态系统的变革计划。这也许就是Google+这一名称的含义:依然是Google,但会是更好的Google,进化后的Google。

Google+有何不同?

difference

从界面上来看,目前的Google+仿佛是一个更为简洁、美观的Facebook。但一旦开始使用,你就能立即发现他们的不同。

Circles & Streams

circles

乍看上去,Circles好像是Facebook Groups的美化版。但实际上,Circles是Google+的核心组件。Circles的概念源自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同的社交圈:有些人属于我们的朋友圈,有些属于我们的同事圈,或是家人、熟人、某个兴趣圈子等,而不同圈子之前也可能有一定的重合。在Circles里,我们可以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将好友添加进不同的圈子进行分组,一个好友也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圈子。

在划圈子完成之后,好戏才刚刚开始。用户在分享信息时,可以非常方便的选择该信息对哪个圈子可见。我们可以将私密的信息仅仅与某位好友、或某个圈子的好友分享,而不用担心被其他好友或是陌生人看见,也可以选择发布为公共信息。而用户接收好友更新时,也能够按不同圈子来分类查看,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我们查看更新的负担,也减少了我们错过重要信息的可能。

而在如Twitter、Facebook上,这则是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用户发布的消息要么是完全公开的,要么是仅好友可见(如Twitter的Private账户),在Facebook上还可以选择好友的好友可见、指定特定某些人可见、仅自己可见。总之,要想实现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分享,要么是完全无法做到,要么过程复杂。这不免对用户的分享行为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接收信息上也是如此。

当然,正如许多人提到的,用户会愿意去花费心力将好友一个个分组吗?Twitter的列表功能被指大多仅限于高级用户在使用,Facebook在紧随其后的发布会上也宣称用户不太愿意主动去维护自己的好友列表。Google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聪明,Circles不仅拥有一个非常漂亮简洁的分组界面,而且从一开始其就将分组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用户在添加好友时很自然的就能将好友划到圈子里去。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分组的门槛,问题一就这样解决了。当然,对于Gmail联系人里已经拥有成百上千联系人的用户来说,这一过程也许还是会有些繁琐,但想想在现实中,管理这么多联系人无疑是更大的麻烦。

stream

相比而言,Google+的Streams更类似于Twitter的时间线。我们将用户划入自己设定的某个圈子后,即可以在自己的Stream里看到该用户对我们开放分享的信息,而无需像Facebook那样必须两方互相添加好友后才能查看对方的分享信息。(Facebook上的Pages拥有类似的功能,但毕竟Facebook Pages是需要单独维护的一个独立的页面)

Facebook Pages与Twitter之所以受到企业、名人的欢迎,很大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一个发布信息的渠道。对于他们来说,信息传播的越广对他们越有利。Google+的Stream机制既提供了这样的公共发布的渠道,同时没有Twitter那样的140字限制,原生支持图片、视频、链接、地理信息,使发布的信息的内容更加充实。同时,相比Twitter,Google+的评论系统也更利于针对某个话题展开的讨论。Google+在这一点上,无疑是综合了Twitter荷Facebook的优点。此外,Google+的Incoming功能使得用户无需反向关注自己的所有关注者即可查看他们分享的信息,这对于提高与自己关注者的互动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对于名人和企业账户来说更是如此。

Hangout

hangout

Google的高级VP Vic Gundotra认为当前的群组视频聊天服务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原因在于:1. 价格昂贵:包括Skype在内的大多数视频聊天服务的群组聊天功能都是一项昂贵的付费服务;2. 操作复杂:用户需要在本地安装相应的软件,并经历漫长的设定过程;3. 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向一个群组发出视频聊天邀请时,对方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参与而拒绝邀请,这使得群组视频聊天往往有一些尴尬。

Google+的Hangout再次参考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就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乘凉,这发出了一个隐性的信号,即他愿意与其他人聊天。当一个用户向自己的某个圈子发布Hangout消息时,这个圈子的好友们得知他目前有空,愿意与好友们聊天。当其他好友加入这个聊天室后,聊天就正式开始,简单而自然。

Hangout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也得益于其不少实用的功能。Hangout聊天室里的好友们可以通过Youtube同时观看电影、欣赏音乐,这一实时共享的体验无疑为社交网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也是Facebook正在与Spotify、Netflix等公司合作,努力想实现的功能。此外,在群聊过程中,视频焦点将会自动切换到当前正在讲话的人,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社交时聊天焦点的巧妙借鉴。最重要的是,这是视频群体聊天第一次如此紧密的整合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这无疑比那些独立的视频聊天服务更具社交性。

虽然Facebook与Skype的整合明显是筹划多时的产品,但Facebook的发布会显然受到了Google+的影响。与Google+相比,Facebook的视频聊天功能显得相当局限:只能一对一的视频聊天,没有任何附加功能。说到底,Facebook与Skype的整合就是一个网页版的视频IM,而这一功能早在Gtalk、Tinachat、甚至是臭名昭著的Chatroullete上已经实现。当然,这也并非一件小事。对于Facebook的现有大量普通用户来说,能够非常简单的与自己Facebook好友的进行视频通话无疑是一项很方便的功能,而这也必将大大提高在线视频通话的普及率。

从另一个角度看,Facebook的这一新增功能很明显是针对自己现有用户的一个表态:竞争对手们有的功能,我们同样也有(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完全没必要考虑转到别的社交网络去,别忘了你们还有这么多好友在Facebook上。与过去Facebook惯有的强势不同,这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表态,Facebook在姿态上的这一转变相当耐人寻味。

其他功能

other

Sparks按官方的介绍是一个话题发起的工具,用户通过在Sparks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与其他好友发起各种讨论。这明显还是一个实验性的功能,目前还像是一个简化版的Google News,缺乏自己的特性。但据Googler介绍,未来的Sparks将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好友的推荐提供个性化的话题发现功能。

sparks

Google+的移动版则显示出了Google对移动互联网的极大重视。一方面,移动版网页不仅做的相当流畅,功能上也比较完整;但Google+移动版的重头戏明显还是在客户端里。在目前推出的Android版Google+中,除Hangout外,用户可以实现相当完整的Google+体验。同时手机客户端还能将用户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即时上传到Google+,这使得图片分享的体验更加流畅。此外,移动版中特有的Huddle提供了方便的文本群聊功能、基于手机GPS的周边信息发掘功能,以及暗藏在客户端里但尚未激活的NFC功能,让人感觉到对于Google+来说,移动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前线。

Google+的优势

无论是Twitter与Google的实时搜索合作的中断,还是Facebook匆忙宣布的Skype整合,都表明Facebook、Twitter对这次Google+的发布相当重视。这是Google之前推出各种社交产品时没有看见过的场景。也许Google这次终于抓住了机会。

与Facebook、Twitter相比,Google庞大的业务范围是其拥有的一个最大的优势。从搜索、邮件、在线协作、地图、视频、浏览器、手机,Google拥有无数最优秀的产品,也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Google的意图明显是将Google+渗透到自己的所有业务中去,正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Google界面的大改良。只要Google能够将自己的众多产品与Google+实现无缝的整合,吸引自己其他服务的用户进入Google+的世界,那么Google提供的这一社交平台无疑将是Facebook、Twitter无法匹敌的。

目前Google全站正在经历的UI更新无疑是配合Google+进行的改良的第一步。顶部的全新黑色导航栏让用户能够在任何地方即时接收到Google+上的状态更新,这也保持了用户在Google+上的活跃度。试想如果这一状态栏与Google Toolbar甚至是Chrome相结合的话,那么无论用户在网上的哪个角落,Google+都会随时为用户提供服务。

Google+的缺陷

当然,Google+的缺陷也还不少。例如缺乏像Facebook Credit那样的支付手段,Stream排序方式还不够优化,缺乏公司/企业页面,未开放第三方API,尚未具有明确的平台计划,以及用户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但Google+毕竟是一个仅仅推出一周多的产品,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是Google在下一步的战略中重要的一步。

此外,Google+目前与Google其他服务的整合也还非常原始,仅靠一个导航栏的状态提醒极大的限制了Google+的功用。Google+仍然感觉像一个孤立的产品,我们需要的是Google+与Gmail、Google Docs、Google Reader以及其他Google服务更深度的整合。例如将Google Reader里的分享和评论带进Google+(这点在Buzz里其实曾经存在过,也许Google还在考虑如何更好的进行整合?),又如将Circles引入Gmail、Google Docs、Google Calendar,这样我们就可以方便的给某一群联系人群发邮件、共享文档日程、协同办公等。Android客户端里的群聊功能可以直接向指定的Circles发送信息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而Google +1按钮目前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虽然作用是为了与好友分享自己的喜好,但+1的内容却被深深的藏在了用户的Profile里,而没有出现在Stream里。也许这会随着Google+的发展慢慢改进,但不由得让人怀疑Google+是否真的是如Google所言,是横跨Google所有产品的项目。(P.S SearchEngineLand的主编Danny Sullivan指出,Google+与Google +1是分别由Google的社交项目组和搜索项目组开发的,两者暂时并无太大关联。如果这点属实,那么Google+与Google其他产品的更深度整合就有点让人担忧了。)除此之外,搜索—这个Google的核心产品居然在现在的Google+里没有半点踪迹,虽然可以想见Google会很快加入搜索功能,但多少还是有点匪夷所思。

Google+的竞争对手们

competitors

有自己的手下败将MySpace的例子在先,Facebook必然会相当重视所有可能的威胁。吸引了硅谷大批优秀人才的Facebook无疑不会坐以待毙,至少可以想见的是,Facebook一定会更加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用户。对用户来说,竞争永远是一件好事。在与Skype的发布会上,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 列举了大批数据,描绘出了Facebook所拥有的庞大社交图谱,这是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他也宣布2011年将会是一个发布的年度,Facebook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新产品陆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与当前Google+的面对用户群有显著差别。Facebook更多面对的是普通用户,更强调亲属、好友间的交流,而Google+在当前测试阶段,面向的都是比较熟悉互联网的高级用户,强调的是共同兴趣人群的分享和讨论。两者有着非常不同的社交图谱。而从这个角度来看,Twitter与Google+的面向人群有非常显著的重合。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观察到Google+上讨论的活跃程度远远高于Twitter上,也许Twitter应该更加小心Google+的挑战。

总结

相比之前的产品,Google+无疑拥有一个完美的开局。Google是否能够延续Google+的热度,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开发者,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在这里,我先给Google+一个+1。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