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社交趋势下,in 的 AR 新体验

摘要

也许不久之后,一款没有 AR 功能的社交产品将是不及格的……

也许不久之后,一款没有 AR 功能的社交产品将是不及格的……

几天前在 Facebook 的 F8 开发者大会上,AR 成为了当天最主要的议题,马克·扎克伯格将重点放到了 AR 上。「We're making the camera the first augmented reality platform」这句话也在整个的 keynote 中反复出现。因为相比起 VR 对 GPU、头显硬件设备等的要求苛刻,普通 AR 的实现门槛远低于 VR,仅仅通过手机相机就能完成,于是 AR 也自然而然成为了社交产品的新宠。

而 Facebook 的整个「AR 战略」正是被放到了「Camera」上,对于 AR 相机效果的重视如今已经成为社交产品的最主要战略,Facebook 为此还专门成立了 Camera Effects Platform 平台。如今随着 Snapchat、Facebook、Instagram 等国际上主流社交产品纷纷加入,社交领域的视觉化脚步开始加快。

在目前大部分手机功能固化的背景下,AR 成了实现用户体验革新的最短路径。

人像分割 AR 相机,一场社交体验革新

就在 F8 大会结束后不久,国内的社交 App in 就推出了自己的 AR 相机功能,并依托「全民奇葩说」的活动带起了又一阵 AR 相机体验的热潮。

就以目前正火的「全民奇葩说」活动为例,通过in AR相机,用户可以在任意渲染的AR背景中录制短视频,左右滑动屏幕可以切换渲染背景,点击屏幕可以切换回答的话题。

2017-04-27 21_27_01.gif

整体体验比较流畅,重要的是全背景的渲染效果确实有趣,和以往的AR相机相比这样的渲染效果非常抢眼,就像是突然进入到了另一个次元。

2017-04-27 21_30_37.gif

其实聊到 AR 相机,大多数用过自拍、美图功能相机的用户必定不会陌生,通过面部识别和跟随,动态地在用户脸上装饰各种动画效果;还有 2016 年凭借一个 IP 就刷爆全世界社交网络的 Pokemon Go,更是将 AR 相机的概念普及到人尽皆知。

而 in App 新推出的「AR 超时空相机」功能则是第一次把手机 AR 体验拉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引发了一场新奇的 AR 相机体验。

通过「AR 超时空相机」,用户不仅可以体验根据人脸识别和面部追踪所提供的人像 AR 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像分割技术把动态背景 AR 化,实现了类似电影绿幕扣图的特殊效果。

Screenshot_20170427-213504_meitu_1.jpg

通过上面的图片就能发现,不同于大多数 AR 相机仅仅在人的面部或者某个物体上进行增强现实的效果处理,「AR 时空相机」在对人面部进行处理的同时还实时对背景进行了 AR 效果渲染,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但要达到这种效果背后的技术要求并不简单,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能做到这类功能的产品并不多。「AR 时空相机」背后的关键技术是在用户手机端的实时人像分割,是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语义分割技术。

图像语义分割是图像识别的基础性技术,在自动驾驶系统(具体为街景识别与理解)、无人机应用(着陆点判断)以及穿戴式设备中运用广泛。

In App 正式通过这种技术,对画面中的人和背景进行实时的识别和分割,如下图的例子。

df2c0ce197330c7b84d2d3917865ba25_b.png

而 in App 的技术是在移动设备上实时处理摄像头图像,在手机有限的计算资源下达到效果,一方面要对语义分割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做深入的定制和压缩,一方面要优化移动设置上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计算框架。

in App 的「AR 超时空相机」采用的移动端实时人像分割技术,实现了像素级的图片识别,并且可进行动态分割,这种由技术带来的产品端体验革新是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带给用户不一样的新潮体验。

新功能+新理念,走向社交视觉化的 in

2014 年上线,2016 年挂牌新三板,3 年积累了超 8000 万注册用户的图片的社交平台 in 是中国社交产品中很特别的一个。

这个起初对标 instagarm 产品,在国内被微信和微博挤占下的社交市场里,从女性用户角度切入的 in 想要壮大并不容易,而类似美图、美拍的弱关系链社交产品也逐渐充斥和收割着图片社交的垂直市场。

于是,在今年 3 月初,in 进行了一年以来最大的版本更新。在不久前的这次更新中,AR 相机和短视频以及直播成为了 in 向视觉化社交产品的理念转化过程中的实质动作。

在过去一年里 VR 和 AR 曾今的火爆让不少自拍和美图的应用也纷纷跟风推出了自己的 AR 功能,本身作为国内图片社交一面旗帜的 in 自然也不会落后,先于 AR 相机功能,在 Prisma 盛行之后及时的推出了类似的人工智能图片风格重绘功能——inDream。

iiQVby.gif

之后,in App 也顺理成章的推出了自己的 AR 相机,并精准定位 in 女性为主的用户群体推出诸多 AR 主题风格和画面特效。

同时,短视屏和直播的功能也正式让 in 彻底脱离了纯图片社交的定位,甩开了之前对标 Instagram 的标签。原因也很简单,纯粹的图片社交在中国渐渐被证伪,目前这个市场需要通过更加符合本土用户的 AR 相机、短视屏和直播等功能来完成转型。

而这一次,发力 AR 社交的 in 无疑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一次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纬度,同时恰如其时的抓住了全世界社交巨头们纷纷瞩目的视觉化社交体验升级。

随着 GPU 计算能力、算法……等等条件的逐渐成熟,图像渲染技术进步飞速,视觉化社交产品也就迎来了完美的崛起时机,无论图片或视频美颜功能的流行还是拼图、贴纸等移动实时成像技术的突破,都得益于图像渲染技术的进步。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 Snapchat、Facebook、Line 等国际社交产品在 AR 社交方面的竞赛,AR 视觉化也必然将会成为未来社交产品的核心战略,智能手机的相机将在未来扮演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 AR 平台,而 in App 的视觉化社交转型点儿踩的很准。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