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加大、英国、澳洲回来的海归们提着几十斤重的 VR 摄影机上窜下跳。」
对于文艺青年们来说,「法国拍摄回来」和「之前在西藏拍了个纪录片」应该是完全无法抗拒的事情,但宿斌的感受却不太文艺,只说是「从南加大、英国、澳洲回来的海归们提着几十斤重的 VR 摄影机上窜下跳」。
宿斌和他的微鲸 VR 内容团队是一群热爱电视电影的文艺青年,也可能是文艺工作者和 VR 影片的工业化进程走得最近的人了。
桑耶寺的小和尚
当我走近宿斌团队的工作区域时,最先吸引我注意的是随处散落的 VR 盒子、Gear VR,还有一套全副武装的 Oculus Rift。对我来说它们中的一些是曾经体验过的玩具,对宿斌导演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来说则是关乎饭碗的家伙事儿。
我拿起一个 Gear VR 戴上,跟随着两个少年踱步向前。其中一个男孩对另一个说,「真羡慕你进了寺庙,最近我又在准备佛学院的考试了,希望这一次我能考上吧。」
接着画面切换到了一个西藏的寺庙里,我站在寺庙的中间,面前是佛堂的正门,身边是一个颇大的院子,除了青石板的地面之外没有过多的摆设,而身后是延伸向远处大门的一条石径。这便是 VR 最基本的魔力,如果不是低头时看到的微鲸 VR 的 logo,它真的会让人感觉是一下子置身于一个陌生而真实的环境了。
一会儿,视野的左边出现了一群身着袈裟的和尚,他们排成了一纵长队。然后场景切换到了室内,一个大和尚给一群小和尚讲经,我坐在他们之间,被滔滔不绝和沉默认真两面夹击。
整部《小和尚》的高潮发生在片子中后部分,两个小和尚例行「辩经」,场面激烈异常,以至于看上去他们就快要大打出手。这种冲突在听不懂的藏语之下被放大,进而产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这可能是一部 VR 短片在故事性和戏剧性上可以走的最远距离了,宿斌导演也坦言「故事很重要,否则观众很难坚持看下去,但目前在 VR 短片里如何讲故事还没有太过成熟的理论,观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我们也还在摸索和思考。」
宿斌导演是个传统电视人,因为对前沿潮流内容的兴趣最早进入了 VR 内容领域,当时 VR 这个东西在电影电视行业是最新鲜的东西。宿斌开始尝试 VR 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荒芜,那时他在上海招募一同拍片的伙伴,但每天接到最多的电话却是来自于其他同行相同的问题,「你认识会拍 VR 片子的人吗?」
VR 太新又太不成熟了,很快从风口变为了平淡,不少跟他同期转向 VR 的同行又回到了电视圈,而微鲸 VR 给了宿斌留下的理由,就像桑耶寺给了小和尚理由一样。
作为微鲸 VR 内容制作总监,宿斌完成了对《中国新歌声》、《盖世英雄》和《蒙面歌王猜猜猜》等强档综艺节目 VR 版的内容监制,也负责了 SNH48 VR 版 MV 的视觉指导,这些是电视和 VR 最直接的结合点,而微鲸在版权上的优势帮助宿斌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
而在微鲸需要、宿斌擅长的这部分内容之外,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比较宽松的 VR 内容创作空间了,《小和尚》是宿斌导演的《极地 VR》系列短片的其中一集,今年他还主导完成了《超幻波尔多》VR 电影的拍摄,在传统风光片之外拍一些虽不及工业电影但依然算得上前卫的 VR 内容是现在最让宿斌兴奋的事情。
如今,宿斌正在积极准备着《极地 VR》的展映版本,他们即将带着桑耶寺的小和尚开始美国阿克雷德电影节的征程。
臂力惊人的文艺青年
宿斌的团队是国内唯一可以用上 Jaunt One 摄像机的 VR 影片摄制组,这群文艺青年也几乎都习惯提着这个很重的铁家伙东奔西走了。
在华人文化完成了对 Jaunt 的投资之后,微鲸 VR 花七万美金买到了这个全国只有一台的 VR 摄像机。不论是从技术规格还是成片效果上看,JauntOne 都是目前最好的虚拟现实拍摄设备之一,对新光场技术的应用也是最领先的。
Jaunt 总说自己不是个硬件公司,而是一个提供软件服务的公司,这听上去很像七八年前的苹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Jaunt 有着领先整个 VR 影像产业的云服务能力。
对所有拍片子的人来说,素材的整理和加工是超级麻烦的一件事,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三个月拍摄却要花一年半剪辑和后期的电影。Jaunt 的解决办法是用自己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把这个工作在云端完成大半,拍摄完成的素材第一个步骤便是整个上传到云端,然后Jaunt 在云端将他们排序加工,接着生成一个可下载的更方便加工的整洁版本。
为此,宿斌的团队专门申请了一条百兆带宽的专线,只是用来上传和下载素材。和企业级的云存储需求不同,影视原始素材兼具大容量和碎片化的特点,并且需要大量后期加工,所以并不会像亚马逊那样用卡车运服务器好过云端传输,Jaunt 云比一台工作站主机强大太多了。
从几年前开始折腾全景影像开始,宿斌和他的团队几乎尝试了所有的硬件拍摄方案和软件拼接办法。微鲸 VR 还有一个专业的硬件小组,所有新的硬件产品到他们那会被第一时间彻底拆解,然后他们会分析其中的技术细节,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会针对性的开发方便自己更好利用那些硬件的工具和小插件。
当然,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方案敢说是「最好」。不过,有了 Jaunt,便有了一群臂力惊人的文艺青年。宿斌说:「我们的小伙子一只手提着 Jaunt One 爬山是常有的事。」
和「硬件」的对抗有的时候是设备和技术,有的时候还有大自然。今年宿斌带团队在欧洲拍摄的时候遇到了零下 30 度的极低气温,幸亏出发前团队对 Jaunt One 进行了改装,可以在零下 40 度进行拍摄,Jaunt One 抗住了,但拍了一阵他们却痛苦地发现素材全废了,因为他们的 SD 存储卡经不住那么低的气温。于是宿斌只好紧急买来了极端气候环境专用的 SD 卡,才得以继续完成拍摄。
也许硬件和技术并不是这群摄影机背后的文艺青年们心中最性感的部分,但也必须是硬件升级和技术突破发生的时候,他们才能走到更远的法国波尔多,走进西藏极地。
闭环生态的关键一环
VR 内容在现阶段还不存在特别大的商业空间,这一点宿斌承认,整个行业也都心知肚明。
从宿斌开始接触 VR 行业到现在,VR 经历了一夜爆红到回归平静的巨大转变,很多人跟着行业一同跌宕,但微鲸 VR 的内容团队却似乎淡定很多。退潮之后才知道谁真的有肌肉,而谁又一直在裸泳了。
「安心做好内容」,这是宿斌对微鲸 VR 现阶段的一句概括,普通人听出的是平淡无奇,但 VR 行业里的人很可能听出的会是任性。
但这确实是宿斌团队现在的状态,他们一边在传统电视的综艺娱乐内容上合理赚钱,一边在内容和技术上进行着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和对全新边界的探索。他们可能是国内最专业的综艺节目 VR 摄制组,也可能是在 VR 影片故事性和拍摄技巧上态度最「电影艺术」的团队。
商业变现是困扰整个行业的难题,狼多肉少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久的时间,对不少 VR 内容团队来说,传销组织宣传片的订单可能都会接,可微鲸 VR 为什么还能甘之如饴呢?
如何耐住寂寞,「生态」也许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微鲸的生态布局梳理起来其实并不麻烦,从内容到终端再到服务,不论是微鲸电视还是微鲸 VR 都很容易找到明晰的路线,微鲸已经做了售价 3999 的 VR 头显设备,也已经有用户基数颇大的视频内容网站和 app 做内容分发,那宿斌口中的「做好内容」就成了这一切至关重要的支撑了。
VR 内容的付费、会员增值、前向后向收入,虽然现在这些听上去都还有些太多遥远,但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对时间成本看似不太在意的态度来看,「生态」是微鲸 VR 的目光在更远处的焦点所在。
「未来」究竟在什么时候呢?虽然宿斌并不是很在意,但他还是半开玩笑半大胆猜测地说:「也许就在两三年以后吧」,而在那之前,他们还是保持着老样子,「安心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