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天价收购的 Opera 真的值 12.3 亿美金吗?
2 月 10 日,当国内微信跨年红包还囿于网络高峰无法实时提取时,一宗价值 12.3 亿美金的互联网跨国收购案却悄然发生。
挪威浏览器厂商 Opera 发布公告,宣布了被 360 和昆仑万维收购的消息。
360 和昆仑万维共计出价 12.3 亿美金收购 Opera 100% 的股份。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个价格比起过去 30 天的平均市值高出了 56 %。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最接近收购 Opera 的是 360 直接竞争对手猎豹移动。猎豹 CEO 傅盛早在 2014 年便开始与 Opera 高层频繁接触,无奈 Opera 一直坚持的颇高报价,最终的收购被 360 翻盘。
此前在海外市场同猎豹和百度缠斗一时的 360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离绝对的市场占有目标显然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猎豹海外市场高调「刷屏」一年后,360 和昆仑万维能否通过这次「天价」收购复盘当年「UC+九游」模式的成功以实现对海外市场的全面逆转?
而问题重重、从未真正占领市场的 Opera 真的值 12.3 亿美金吗?
「公认最快」的尴尬命运
Opera 的成功最早要追溯到诺基亚时代,凭借着高效、简洁的操作和界面,Opera 迅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浏览器。时至今日,在 PC 和移动端累积 3.5 亿用户的 Opera 浏览器仍被称为「世界上公认最快的浏览器」。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在苹果预装 Safari、安卓预装 Chrome 以及 Firefox 等一众浏览器的连番冲击下,Opera 早期获得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美国网站通讯流量监测机构 StatCounter 过去一年的统计数据,Opera 手机浏览器的市场份为 11%,远低于 Chrome(33.92%)和的Safari(18.8%),甚至位列 UC 浏览器之后;而算上 PC 和移动端的总和,Opera 的份额也仅有 5.02%。
除了市场压力,Opera 在产品层面除了饱受诟病的兼容性问题,其早期版本的「高级功能必须由用户自己来写扩展实现」也让不少初级需求用户望而却步。
「很多人都推荐 Opera,但我常常不知道该下载的究竟是哪一个版本。」
在 Google Play 的产品评论区,一位用户抱怨 Opera 的系列产品缺乏辨识度。的确,Opera/Opera mini/Opera Mobile/Coast by Opera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产品名字也在客观上增加了用户的认知门槛。
虽然如此,但 Opera 却一直深受极客用户们的喜爱。这种喜爱不仅仅源于功能层面的需求,而在于其本身的独特气质。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CSS 语言的发明者之一便是 Opera 的 CTO Hakon Wium Lie,他为 Opera 赋予的技术气质一度让 Opera 浏览器成为了「最另类的那一个」。
更另类的是,Opera 几乎很少像其他浏览器厂商那样花大量的资金进行用户流量购买或线上宣传,在很长一段时间,Opera 各条线产品的用户增长都是依靠自然增长获取的。
有报道指出,Opera 创办的头十年是靠创始人 Jon S. von Tetzchner 的家族产业支撑,没有盈利压力,因此有一个非常单纯做产品的空间。
但在商业社会,对产品情怀的长期固执却只能带来市场丢失的尴尬命运。
Opera 究竟值不值 12.3 亿美金?
能够让傅盛多次接触报价、最终被 360 和昆仑万维以「天价」收购,Opera 虽然早已丢失掉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显然仍具有一定的价值空间。问题是,Opera 真的值 12.3 亿美金吗?
虽然 Opera 以浏览器闻名,但其技术和盈利范围却不仅限于此。除了在浏览器速度上的技术优势,Opera 还有着领先市场的视频压缩技术。在移动设备流量消耗最大的视频领域,Opera 的视频压缩技术不仅为自身留存了一定数量的用户,通过技术代理的方式也获得了一笔客观的收入。
此外,Opera 于去年同期推出的自有移动原生广告交易平台 Opera Mediaworks 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该公司的最大现金牛。通过收购 AdColony(移动视频广告网络)、AdMarvel(移动广告服务)、4th Screen(移动广告网络)、Skyfire Labs(移动视频优化)和 Handster(移动应用商店)等一系列移动广告相关公司,Opera Mediaworks 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移动广告产品矩阵。
据称,Mediaworks 在全球内覆盖的用户已经超过了 10 亿。
而除了数据压缩和广告,依托其浏览器的流量入口,Opera 也早早地做起了应用商店的生意。通过应用分发以及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Opera 几乎尝遍了移动流量变现的每一个领域。
集合了技术提供商、应用分发商、移动广告平台等多重身份,并且拥有完整的工具产品线、大量海外用户和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12.3 亿美金也许真的不贵。
「UC+九游」模式的成功会在 360 和昆仑万维身上复盘吗?
同样是浏览器公司+游戏公司,360 和 昆仑万维的此次合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UC+九游」模式曾经在海外获得成功。
早在 2013 年,360 便和昆仑万维一道成立了专注于海外市场的摩比神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面向海外市场的知名产品「360 Secrurity」便是出于这一公司旗下。
通过工具产品成为流量入口,并最终通过流量分发来实现流量变现。这样的方法几乎已经成为了大部分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发展模式。但现实是,真正能够成功实现此模式的公司却屈指可数。
归根结底,技术、资金与流量这三者缺一不可,即便是当前如日中天的猎豹移动也因为收购价的超高门槛而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
在拥有了 Opera 得天独厚的海外用户和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后,可以预见的是 360 正面临着对海外移动分发和流量变现市场前所未有的良好开局,此前在同百度和猎豹海外市场的彼此「厮杀」中并不乐观的局面也可能在 2016 年得以改写。
当然,我们也可以预测,360 此时的一掷千金可以让其硬件产品通过 Opera 的渠道获得一个天然的海外市场切口。
的确,360 和昆仑万维对 Opera 的联合收购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甚至有极大的可能实现对「UC+九游」模式的复盘和超越。
但是,已成体量的大公司出海极容易陷入水土不服的「出海病」,而受制于公司决策、产品、运营等多方面的牵制以及国内产品弊端的海外放大效应,这种迅速的成功也极易在短期内功亏一篑。
「我们总是为别人犯下的错误而买单。」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此前部分出海公司在海外刷榜、造量和恶意推广的行为已让海外市场对中国科技公司的形象颇有微词,一位工具类产品的商务经理向「极客公园」表示,这些不正当竞争也成为了不少国内出海互联网公司和产品的现实屏障。
我们有理由相信并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在海外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的前提除了拥有技术、资金与流量的保障还更需更多公司层面的配合以及「不作恶」式的价值观指引。
商业与情怀的价值悖论
在产品情怀与商业社会的博弈中,我们似乎很难看到前者的完全胜利,即便是另类主义的极端代表 Opera 与罗永浩的锤子科技也在不同程度上选择了对现实的妥协。
正如那句评论所言:
「Opera 曾经期望的未来是 The Future is Opera Powered,而 Opera 现在的未来是 For Sale。」
越来越多的浏览器都变成了新闻客户端,它们瓜分着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用户,但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性产品却难逃「无人可用」尴尬命运。
就像数字广告一直无法回避的悖论,移动广告商们费劲心机地拿出各种方案来让广告进行有效展示,但现实是绝大多数用户都不愿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受到广告的干扰,哪怕收到的推送是一则于己有效的信息。
当商业社会成熟至今,用户对信息选择权受制于信息的对称空间和获取范围,当你看到的和看不到的我都能决定,你对产品好坏与使用与否的决定就显得没那么公平。
这是很多优秀产品远离主流市场与视线的悲哀,但却也是商业社会优胜劣汰的价值评判标准。
两年前,我将「Monetization」这个原意为「货币化」的单词译为「变现」;而现今,当这个词和「流量」结合在一起,「变现」这一译法也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时,我竟没有任何欣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