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Uber 从头到尾改了自己的视觉体系。
一年前极客公园和一群中国科技公司创始人们去了趟硅谷,拜访一些当地科技公司,其中就包括 Airbnb。当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负责用户增长的产品经理,在介绍 Airbnb 时,他花半个小时专门讲这家公司不久前刚更换的全新视觉体系,从蓝色变成粉色,还专门为这个 Airbnb 粉申请了专利。
恰好在场的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刚去拜访过 Uber 办公室,他觉得这两家公司的对比很明显——Airbnb 努力让自己显得温暖、有人情味儿,Uber 则是黑白灰色调的高冷范、效率至上。尽管两家公司做的都是连接需求两端、对现实世界具有颠覆性的事情,它们给人的观感一直很不同。
就在今天(美西时间的 2 月 2 日),Uber 从头到尾改了自己的视觉体系:原来精细、优雅的字体变得更圆润、粗壮,给人稳重、厚实的感觉;App 也从 "U" 这个形象变成一个有点像铜钱的新图案。
还有,Uber 有「颜色」了!在黑白灰之外,Uber 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使用不同颜色,比如在中国启动画面是红色,爱尔兰是绿色……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情绪板,它是 Uber 设计团队对不同城市气质的把握的提炼。对在中国使用的色彩,设计师这样解释:我们在设计中寻求代表中国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又有非常现代、先进的中国文化。中国设计色调搭配——不饱和淡金色、深黄、明亮浅绿、深蓝和大红——体现多样性。具体而言,红色具有重要传统和文化地位,在 Uber 平台中使用红色传统色是一种有趣的并存。
爱尔兰情绪板
Uber 也开始变得温暖。
这种彻底地对视觉形象的改变,背后是对自我认知的变化,它回答的是「Uber 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此,Uber 联合创始人和 CEO Travis Kalanick 在一篇《连线》的文章里回答,「温暖,色彩,这些东西……当你开始明白自己究竟是谁时,这些东西都出来了。」
《连线》的这篇文章讲述了这次更换视觉形象背后的故事。这件事从 2 年前就开始,由 Kalanick 亲自负责,一开始他们找外面的设计公司来做,后来发现还是自己的团队能做出来,因为这涉及到对「Uber 是什么」的理解。
一番搜寻之后,他们发现 Travis Kalanick 挂在嘴边的那个比特和原子世界的形容很好地代表了 Uber 在做的事情。比特组成了网络世界,原子组成现实世界,Uber 让这两者连接起来。(这种说法在中国的版本则是「线上」和「线下」,所谓的「O2O」)象征比特的方块和象征原子的圆成了 Uber 新 Logo 的基本设计元素,最后看到的样子是处于中心的比特突破原子,融入其中。
接下来是气质,漫长寻找后他们找到这些词:接地气、亲民、鼓舞人心、高度进化和增长的。
这种气质与 Uber 在做的事一脉相承。它现在已经在全球 65 个国家的 400 个城市运营,Uber 既是一家全球性企业,又是一家本地公司;它做的事情在技术上高深莫测,却又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一家出行公司,除了送人还送其他东西。
确实,这些都与 5 年多以前的 Uber 大不同。刚开始的 Uber,是给湾区、科技行业、有钱人用的私人专车服务,所以它是一副高冷范,现在它的用户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在世界各地,于是 Uber 变得更稳重、平易近人,也更灵活。去掉"U"的标志,给出变化、定制和延展的空间,其实也是给 Uber 未来发展留出空间。
原来高冷的 Uber
根据这次品牌传播讲的故事,Uber 的未来极具野心。融合比特和原子世界,这是众多了不起的公司都在做的事情,Uber 第一次把它当作自己的故事讲出来。过去和现在 Uber 所做的出行,不过是比特和原子世界融合的第一步,未来还有什么?
或者还可以这样理解,Travis Kalanick 毕竟是个技术男,Uber 是家技术公司,比特和原子的故事不过是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只不过第一次面向广大用户讲述,尽管自己也知道使用 Uber 的大部分人从来不会考虑比特和原子的问题。Uber 的乘客关心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关心价格低不低、叫车快不快,司机关心挣得多不多,福利怎么样。正因为这样,才有过去几年围绕着 Uber 的各种争议:乘客对高峰时价不爽,司机对 Uber 分成不开心,地方监管部门对这家公司的运营阻挠……
明知听众听不懂仍然要说,这是一个认为自己被误解的人想要解释自己的冲动。当一件事能量越大时,解释自己就越发重要。
More:
Uber 官方博客文章- 为城市喝彩:UBER全新视觉形象和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