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很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专访去哪儿CTO吴永强

摘要

从大公司的技术总监到创业公司的 CTO,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几个人的技术团队到管理上千人的部门,一个 CTO 如何定位自己,又如何应对技术的变迁。

如果不是工作人员的介绍,你很难将眼前这位戴着普通眼镜,身着休闲服,脚蹬运动鞋的理工男和一个管理上千人的管理者联系起来。

在回答有些问题的时候,他偶尔会吐下舌头,挠挠头,翘起二郎腿,似乎想让身体保持最舒服的状态,这样他就可以像一行一行码代码一样,条分缕析地给出回答。

可能和长期处理技术问题的习惯有关系,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寒暄就直奔主题,谈话结束后,我本想和往常一样站起来礼貌地说句告别,可扭头发现,他已经接了一个电话,匆匆赶赴他的「战场」了。

在加入去哪儿网之前,吴永强是雅虎中国的技术总监,和很多从大公司出走的人一样,吴永强最开始面临的是钱,资源,业务环境的变化,而伴随着公司的一步步成长,业务扩张,并最终上市,这位早期的加盟的 CTO 也面临着身份角色的转变,转变的过程中,吴永强对于技术和自身定位的思考也从来没有停歇过。

口述:吴永强

找准自己的位置

仅从规模来说,去哪儿网是我目前做过的最大的公司。之前虽然在雅虎工作,但是复杂程度远远没有去哪儿高。雅虎是成型的公司,我只负责其中的一部分,我搞不定或无法决定的事情还有上面的老板,但是在创业公司,作为 CTO,技术相关的问题再也找不到人帮他做决定了,这时候,就必须学会自己做决策。

资源也不一样,譬如在雅虎,有一屋子的备件,两年折旧后就可以注销。我到去哪儿的时候,恨不得一块钱掰成四份花,服务器都得找人借,我借过四层交换机,借过存储,借过服务器,而且有的设备一借就借了好几年。

在创业公司工作,必须得善于学习,同时心态开放也很重要,因为环境是在不停地变化的,公司小的时候是一种感觉,再长大是另一种感觉。

一开始的时候,我天天盯着系统上线,自己做很多事情,维护很多系统,去哪儿网的邮件服务器都是我维护的。当时 CC(去哪儿 CEO 庄辰超)说系统不够稳定,我们就加班替换其中最有问题的消息系统,三天两夜,60 多个小时连轴转才把系统切换完成。

团队规模大了之后,就发现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别人找你做事很难,比如最简单的同事找我在邮件服务器加个帐号,我还在开会,一开就开半天,人家肯定烦死你。后来我把所有的东西交给团队去做,这样我就被迫去找自己在团队的位置,去思考技术和团队的大方向是什么。也就是这个阶段,我做了很多多租户交易系统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储备,为去哪儿再后来顺利建设 TTS(SAAS)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后来,团队大了,系统复杂了,就去关注更多的研发效率问题,比如工程师效率问题,工程师的梯度建设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用云,更多考虑的地方是,云技术怎么让工程师更便利,更快地部署业务,部署他们的开发环境,测试环境。

插图_meitu_2.jpg

我认为一个团队的 leader,要去做别人干不好的事情,恶心的事情,去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有时候你观察到的问题有时候在公司里是完全空白的,团队成员没有意识到的,所以很多事情要从开启大家的理念开始。通常技术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很聪明,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第一线,每天有非常多具体的事情,很难从中跳出来看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去引导他们的观念和认识。激发大家去接受新的概念,这样大家迸发出来的能量才更强。我以前做工程师的时候话特别少,直到带了三十个人团队的时候,才逼着自己去说,后来发现其实自己挺能说,而且能从和大家的沟通碰撞中得到乐趣。

比如在数据的应用上,我认为整个旅游行业在这方面目前都还比较初期,大家都在探索,我们希望数据应用的尝试,应该更多贴近用户,更加依附于系统。譬如用户要做一个退款,如果没有产品和用户数据之前,我们的流程非常简单清楚,用户提交退款,我们首先检查退款相对应货品,检查货品的状态是不是被消费了,如果没有被消费就发起退货,同时发起退款,流程虽然简单统一,但完成起这样一个流程,中间要经手分好几波不同部门的人,执行时间要几十分钟到几天不等。

加入数据的支持以后,这个流程就可以变得不一样。退款时,系统会根据用户以前的交易数量,交易情况,支付情况等来计算用户的等级。如果用户是一个高信用用户,风险很低,他就可以不经过退货的环节直接拿到退款。从用户的体验来说,他可以直接快速拿到退款,而对于我们后台操作也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可以把那些复杂的操作流程用于有风险的用户以及无法判别信用的用户。这样总体的处理时长得到了缩短,而且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降低了我们的处理成本。

这个流程改进的方式我就不停地跟各个团队成员解释,它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来讲,是非常大的变化,如果一个公司有 500 个人理解了这个方式,并且在 1000 个流程的改进中使用了这种方式,我们的业务流程就有可能和别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的体验和成本也和别人有很大的改进。

做技术和商业的桥梁

我认为 CTO 是一个介于技术和商业之间的桥梁,就是说 CTO 应该花一定的精力去了解商业上的一些想法,特别是 CEO 的想法。

CEO 通常想法变化很快,但是技术演进本身有一个过程,不是今天你想做什么今天就会有的,它会有一个过程。所以你要能够去理解你的环境和可能的变化,至少要有六个月的前瞻性,这样应对变化就会变得很从容,我认为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 CTO 的预见能力就会变得非常非常重要。

2009 年 我、彭笑玫和 CC(庄辰超)三个人在要不要开发 TTS 系统这件事情上争论了比较长的时间。各自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改变了多次,譬如一开始我觉得应该做 TTS,这单纯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的,当讨论到对商业模式的冲击后,我又觉得风险太大,不应该冒然进入交易领域。只有当 CC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大家才在这个观点下统一了认识。在辩论的时候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看出来的事情也是不一样,讨论的时候,由于接受了不同的角度,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注:TTS 系统是是去哪儿网自主研发的交易平台,是为航空公司、酒店、代理商开发的在线旅游产品销售系统解决方案。早期去哪儿网作为一个垂直搜索引擎,需要将用户导入到供应商页面完成交易,如果供应商的网站体验很差会导致用户无法下单。所以,去哪儿又引入了 TTS 系统,让用户能够在去哪儿的网站内完成下单和支付的环节;这样一方面让预定过程本身的流程简化了,优化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进担保机制更好地防止欺骗用户的行为发生。但此事由于影响到供应商的品牌一度争议不断)

去哪儿的 TTS 系统,它其实就是一个 SAAS 系统,虽然我们给供应商提供 IaaS 解决方案,由去哪儿提供云主机,供应商部署他们的软件来提供服务。但是我认为这个方式并不符合旅游行业的 IT 现状。因为旅游行业在中国的现状是分散、规模小,而且开发能力非常缺乏,所以它更适合用 SAAS 来解决 IT 问题。

总之,理解公司,理解业务,理解 CEO,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理解用户比理解业务更难

传统业务的演进速度是非常慢的,可能是几十年一代。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从 PC 互联网大规模迁到移动互联网也就是 3,4 年的事情。新一代的用户都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他们非常的聪明,思维也非常的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所以要跟上用户的进步是很难的一件事

以前 PC 是一个不随身携带的东西,它只是一个获得信息的渠道之一,不像手机是随时随地,简直就是人的一部分或者是人的自然延伸。

使用习惯不同

PC 和手机上的搜索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在 PC 上搜索一般来讲提前量比较大,用户可能提前四五天甚至半个月进行相关的搜索,而手机上搜索的提前量就会极大的缩减,我们注意到大量的手机上的搜索都是搜索当天或者下一天的产品。相应的,用户决策时间也大大地缩短,用户的选择也变得更为随意。

交易形式不同

PC 遵循的是超链的形式,相关的技术和形式比较成熟,因此以前我们做 PC 垂直搜索,跟传统网页搜索是一样的,都是基于网页跳转的一种模式。

移动垂直搜索发展时间比较短,用户对体验和速度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手机移动端做搜索,尤其是垂直搜索,很大的挑战是用户体验如何形成闭环,即在去哪儿搜到的产品应该在 App 里面直接下订单,支付。

以前在 PC 垂直搜索最主要的功能是导流,把有特定需求的用户导到目标网站。但是移动的环境非常不适合跳转模式,第一个绝大部分的网站并不具备在移动端做交易的能力。另外一个是用户对在移动浏览器进行跳转的效率和转化率都非常差,所以垂直搜索引擎在移动端的挑战就会特别大。

信息组织的方式不同

PC 上的垂直搜索引擎的信息组织和在移动客户端上的组织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PC 端相对来说屏幕面积很大,输入方便,所以我们在 PC 端会倾向于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把所有的产品和内容都提供给用户。

但是在移动端用户如果有这么多的选择,他的操作就会非常困难,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移动端会更加注重我们怎么优化用户看到的内容,更多使用算法,或者从用户需求角度,把呈现的结果变得更优化,让用户能够更快更便捷地选择到他的产品。

供应链也有不同

有了移动端之后,用户的访问也变得随时性和场景化,这对供应链本身来说也有很多冲击。譬如无线酒店用户就比 pc 酒店用户,对确认的时长忍受程度差很多,就逼迫我们不断提升我们的处理速度,同时无线本身可能就带来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酒店业务里面有一个叫夜宵的产品,它完全就是从移动端产生的需求。

从 PC 到移动对一个公司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不管是从技术,产品,服务,都是有很多不一样的。我们的无线团队初创团队,并不是从 PC 端拆出来,这样他们可以完全不受限制,单纯按照移动的思路,重新挖掘我们的用户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和公司公用的部分只有供应链和交易引擎,其他方面基本没有参考 PC 的产品和形式。现在无线 BU 大概有 600、700 人。他们还在飞速地发展。

(文章插图来自:站酷海洛创意)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