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种决定谁做的最多吗?
对 Uber 中国来说,过去一周实在不怎么样。先是广州然后是成都,Uber 办公室被执法部门查封。Uber 的应对策略是无视它们,正如它在全世界各地的做法一样。毕竟借助移动互联网,用户和司机照样可以用 Uber。Uber 很清楚什么是重要的——更多的用户和更多的司机,至于法律,用其一贯的说辞,冥顽不灵早就该改变了。
有些人旗帜鲜明地支持 Uber 批评执法部门,也有人表达不同意见。无论如何,我认为这是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法律代表的是现存秩序,技术——如现在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最喜欢用的词而言——代表的是「颠覆性」力量,对 Uber 是否应该被查封的争论关乎我们对于未来的选择。
相对于无条件作为技术的喉舌立场鲜明地支持 Uber,我更希望提供多角度的信息:先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出判断。由于大部分科技媒体中都是支持 Uber 的声音,我这里就推荐一些不同的东西。
关于 Uber 你可能并不知道的事 这篇文章总结了关于 Uber 争论中批评一方的声音,还有一篇体验式报道也非常值得一读,它是美国费城当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叫《我卧底做了 Uber 司机》(I was an undercover Uber driver)。它与其他关于 Uber 的体验式报道不同的是,她做司机的时间足够长,一共接了 100 多单;她本人是记者,所以文章中综合了对其他 Uber 司机、相关机构如保险公司的采访,文章的视角很丰富;另外,文章本身风趣流畅,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在乘客们享受了 Uber 的低价、服务和便捷时,为乘客服务的司机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境况?Uber 如何对待它们?在做出关于 Uber 的判断时,关注司机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从商业角度看也很重要,毕竟没有司机就什么都没有。
这篇文章最后的一个故事意味深长:作者在一个下雪的夜晚在医院呼叫 Uber,最近的 Uber 来这里要20分钟,很少有司机愿意开这么远来接单。她试了一次,没人接,又一次,还是没有。3 次、4 次,终于有人接单了。来的是一个带有非洲口音英语的司机,司机告诉她他一般不会接这种订单,但因为看到订单地点是医院,而且那个人尝试了那么多次一定处于很绝望的境地,他最后决定过来。
司机的行为超出 Uber 的逻辑——人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这位司机做了出于人类的善意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定。最后乘客也是,心里满怀感激一定要付小费,虽然 Uber 明确对乘客宣传不用付小费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这个故事反应了 Uber 最本质的问题:它试图将人类的需求,放在一个非人性的自由市场逻辑和技术控制下。它忽视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所有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高效本身,而是其中的人。
Uber 就先到这里,过去一周其他值得关注的事
匿名社交应用 Secret 宣布关闭,在它还很火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
选择了社交这条路的匿名应用们,在通过人性把产品引爆之后,正面临着再利用人性完成一个更可持续的转换。
这一波是过去了,接下来移动应用有什么趋势?我们从 Google Play 分析了移动应用的三个创新趋势:
1.健康与健身类 App「跑」得快
2.纸盒+简约应用=虚拟现实
3.家庭应用渐为主流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一款叫 suru 的效率类软件,它究竟好在哪里?
移动医疗最近一段时间动作很多,平安好医生是其中之一。一个应用帮你连接成千上万名医生,你还会去医院吗 这篇文章对它有详细介绍。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关于印度大家只记得雷军糟糕的英语,所以写了篇有用的:奔赴印度淘金之前,你必须知道的几个事实。
还有一篇也很有用:今天是世界密码日,赶紧看看你的密码是否安全。
大家都想变得有用,即便是一直没什么用的可穿戴设备——360 儿童卫士 3 :做工平庸,但更加实用
上周还有一些好玩的新玩意,比如一架太阳能飞机的环球旅行,一个会多国语言的插线板,互联网想造什么样的汽车。
也有不好玩的,比如手机快速充电这件事,随便提发烧不太好。
就是这些了,我们下周再见。
还有一件事,王兴说:致运营总监,值得一看的视频
看完你能更好地理解今天周刊的标题。
我们公园的少女久候显然不需要担心那个问题,她昨天写了一篇每个字都溢出对妈妈爱的文章,还没看的赶紧:
(题图来自我最近很喜欢的美剧《Bob's Burger》。在其中一集里,为了筹钱给女儿办生日派对,Bob 白天在汉堡店打工晚上开出租车挣钱,甚至还刮了自己心爱的小胡子让女儿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