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对话:多方视角下的中国无人驾驶

摘要

无人驾驶领域正在变成一个各方垂涎已久的蛋糕,当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想像, 本土的互联网公司跨界汽车制造有哪些思考

「中国的无人驾驶走向商业化应用需要多长时间?

至少 10 年。」

实际上,早在 2005 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就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关于无人驾驶的研究,较多是在高校和传统车厂中进行。

直到今年百度 7 月证实启动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内才出现继谷歌之后又一家跨界该领域的互联网公司。百度何以去尝试,又可以做到何种地步,自然会受到关注。

百度为什么选择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汽车一直被视作颠覆未来的技术变革之一。

它的技术愿景是更加安全,无污染,高效的交通,这意味着产业模式的转变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所以,当互联网巨头公司百度提出这一构想,无论在现实需求,技术基础,还是在发展战略上,都有着其长远的意义。

在技术层面上,百度在地图与数据上的研究有着其技术基础。这是其技术上不容忽略的优势,谷歌与传统车厂进行合作的一个潜在点就是谷歌的地图技术。

                                                                                                                         (图片来自 GeekCar)

而在战略层面上,通过无人驾驶领域的研发,则可以为百度的人工智能等深度学习方面积累技术储备。

设想一下,当人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智能车内时,对百度地图和其他业务的消费也会增长。这都会成为商业模式的新的增长点。

当 BAT 中的阿里巴巴,腾讯在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门票中动作频频时,百度在技术的专注实则是另一种侧路包抄。

2013 年 1 月,百度成立第一个深度学习研院,专注于深度学习,并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百度大脑的概念,在公开的数据中,百度大脑可以达到 2——3 岁孩子的智商。无人驾驶汽车是继百度大脑之后又一个被聚焦的话题。

互联网企业可以为无人驾驶带来什么

国际上,关于无人驾驶汽车,谷歌萌萌的豆丁车早已深入人心:头顶有犄角,体形圆润又小巧。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竞赛中,谷歌专注于算法与技术的结合,一直处于领军者的阵营。

传统的汽车生产商也在瞄准这块大蛋糕,包括沃尔沃,Nissan, 奔驰等。比如沃尔沃就在去年年底推出名为 Drive me 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并计划 2017 年在瑞典推出无人驾驶汽车。

实际上,谷歌和车厂在无人驾驶领域走的并不是同一条道路。相比与谷歌的颠覆性计划,受利益驱动的传统车厂则保持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渐进式哲学。

谷歌的模式很难照搬到中国。在中国的研发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互联网公司进军无人驾驶面临着不一样的问题。

在 8 月 18 日百度举行的无人驾驶技术研讨会上,国内一些无人驾驶研究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徳毅在分享中提到互联网公司对智能汽车只能是改良而不是颠覆。他提到目前研发中一些高达百万的改装成本,这在规模化生产的汽车制造商看来是很不现实的。而目前所面临的技术瓶颈之一就是精细地图的缺乏。

「智能车需要精细道路地图作为其先验知识,完成出行任务的一次规划,并在二在规划的 SLAM 实现中反复使用。只有精细地图出来,车联网才有可能」

这是百度在无人驾驶研究中所研究的方向。

百度用一些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GPS 结合的定位系统来采集数据,制作三维的地图,这个三维的地图最后存成一个特定的格式将成为无人驾驶的基础。

百度已经陆陆续续采集了很多数据,包括百度大厦和百度周围的五环道路。而在未来,地图的精确度将朝着厘米级的方向改善。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无人驾驶不仅面临技术问题,更多的社会问题包括法律和伦理,受众接受度等同样值得思考。这都决定了无人驾驶在中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界的合作。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