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商业模式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已经由大企业走向小公司,面临挑战,中国企业仍然可以找到创新的路径。
在王煜全看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已经由大企业走向小公司,这背后是新的商业模式。中国的公司在新模式下仍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怎么找到创新的风头,把握创新的路径?
「台风来了」台风去哪儿
雷军当初说过的一句话:「台风来了,猪都会飞」。无线互联网、社交网络时代,创新一定也和台风相关。真正的创新者别当猪,得当头牛。
最大本质在于要鉴别到台风到哪儿,而且对台风的到来能够提供助力,这样才是推动者,真正的创新者,没台风时创新很麻烦。如今,纯抄国外模式所谓的互联网创新在中国已经不存在了,包括微创新都是很危险的,微创新是在巨头创新上稍稍提升一点点,是大公司最擅长的东西,跟巨头比谁能微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现在的机会到底在哪儿?纯互联网机会越来越少了,互联网跟传统的机会,互联网和其它高科技的结合,会有越来越多的商机,比如硬件创新,硬件创新需要考虑国际竞争对手,一个手环在中国做的最棒没有用,除了做纯互联网业务以外,其它业务都会受到国际竞争的挑战。
然而,在国际竞争中,看起来很不利,现在正好是国际化的开放创新的浪潮,这是一个新的风口。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能否成为未来世界第一的公司取决于其能否把握这一轮的风口和台风。
硅谷还会是创业者的基地吗
如今,美国的创业开始去硅谷化,为什么去硅谷化?
第一,被大企业占据的硅谷硅谷成本太高。员工薪水高,原来是一帮特别穷的学生,希望通过创业变成「惠普」,现在不用了,Facebook、谷歌正招人呢,起薪 10 万、20 万美金,谁还去创业,谷歌正在迅速的变成养成贵族的地方。
第二,在美国,除了互联网之外很多方面可以创新,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材料都可以创新,包括搞自动汽车,未必要搁在硅谷,因为核心不是需要多少强员工,核心可能是某个专利技术,核心可能是某个独家掌握的知识产权,有了知识产权,可能不需要最棒的白地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只需要 10% 以上的好水平就可以提供出来,这时候去硅谷就不合算了。 当创新已经从互联网创新带动到各行各业都在创新,去硅谷创业就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三,硅谷现在也分化了,硅谷里也要分纯粹硅谷的和旧金山,现在很多人创业有城市化倾向,住硅谷,出门没有车是没办法想象的,而呆在旧金山、纽约、波士顿就没关系了,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方,创业者不需要考虑每天开车进去,在一个公寓里玩命干活,楼下有吃有喝,这是创业者真正的态度,所以一些大城市在崛起,波士顿、纽约、华盛顿,甚至匹斯堡都是新兴的创业公司,硅谷虽然很强大,但从趋势上讲,硅谷的趋势一定不是高速增长,最多持平,甚至缓慢下降,旧金山会超过它,圣地亚哥、洛杉矶都会是新的创业城市。
以创业者为核心的时代
美国的创业为什么会去硅谷化?这是因为新的全球的科技创新或者开放创新的新范式导致的。企业也需要做很多产品化的研发,以前,大企业才能设研究所。像贝尔、朗讯、北电、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后来花大钱做研发的企业都不太景气,数据说明大企业的研发经费从 1981 年的 70%,降到 2001 年 40% 的,再到今年的 30%。
研发经费不是员工数在一万到两万四的层级或者员工数五千到九千的层级里,而是在最小的公司里,员工数小于一千人的企业。如今的创新局面源自于1980 年美国的拜杜法案。
拜杜法案之前,互联网的研发具有不可预测,你永远不知道有哪个大学生在宿舍里发明了 Facebook。同时,互联网领域很窄,需要有传统科技支持的,美国高校研发很有领先,还有转化高校研发成果的实力,所以科技领先。许多大公司为了进行研发、购买专利,需要把教授连实验室一起买过来,成本昂贵。
拜杜法案应运而生,结果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不是为大企业取得了竞争优势,而是让另一类人取得了竞争优势,励志改变世界又对本行业有充分理解的人会跟高校谈,成本降的很低,个人也付的起,三五十万美金,个人的眼光一定比大企业还敏锐。
因为有了拜杜法案,新的时代来临了,新时代有什么特点? 一个是合作商的紧耦合,但是相互存属关系上的松耦合,不拥有销售渠道,因为只要实力够强,渠道会帮我卖,也不需要拥有生产机构,深圳最擅长。以苹果为例,如果苹果哪天把自己的渠道店关了,对他的销售会有影响吗?不会,只有的直营店关了,对销售会有影响吗?不会,为什么?很简单的例子,政府没批苹果进口时,水货达到了上千万台,需要渠道吗?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不需要渠道。
现在是新兴公司主导的开创创新时代,进一步细说,叫做以创业者为核心的开放创新时代的来临,最重要的是创业者。如果一个有报复的创业家励志改变世界,就去找能够改变世界的专利在哪儿,谈专利的转让,然后迅速的产品化,转眼之间你就是下一个乔布斯,乔布斯之所以在美国都那么受推崇,不是因为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我也不觉得他的企业有多么了不起,因为他的象征,用个人带动冲破产业革命开放式创新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下一个人是做特斯拉的马斯克,核心是他们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对专业、渠道生产的协调能力,开放式创新新的产业链的协调能力,勤奋、专注都不重要,找到核心点就能够成功。
今天的高科技产品从缓慢增长过程变成新的过程,科技产品创新的大爆炸理论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会大行其道,就像看电影大片《加勒比海盗》出来之前狂轰滥炸的做宣传,出来之后蜂拥挤到电影院,看完之后热讨论一阵,后面没人看了,明年《加勒比海盗 2》来了,大家又狂欢了,这就是未来的高科技企业,我们要向电影界和好莱坞学习。
中国企业创新——松耦合的机遇
中国如何面临挑战,首先,中国自己的研发不够牛,研发不够牛没关系,合作紧耦合的,关系是松耦合的,研发不足,可以到美国找好产品。
有两种机遇,一种可以把高科技差别控制住,另一种是控制不住,就像军事中坦克发明之后有对应的闪电战战术一样。iPhone 已经流行这么久了,相当于坦克已经流行一段了,基于 iPhone 或者基于新的无线互联网、基于新的社交网络革命性的理论、革命性的经营、革命性的营销、革命性的创新有吗?不够吧,大家还是琢磨 App 吧,你的闪电战到底在哪儿?虽然武器不是我买的但是用这个武器照样能够拿下市场。
高科技是松耦合,松耦合会带来机会,不管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只要考虑职业是全球化的,布局是不是通过松耦合的紧密合作把全球市场覆盖了。在这个时代,能拿出最好产品不算成功,能够在最短时间把全世界市场全部吃下来才算成功。对投资者而言,投能够变成下一个大爆炸的公司就一定赚大钱,如果你是创业者,跟国外科技公司合作,变成下一个大爆炸公司,和这样的公司合作一定有未来,我们现在也在这个目标上努力。
过去 30 年里中国完成了一条路,柳传志先生谈的,叫做贸工技之前大家都在谈技工贸,都知道技术很牛,但是凭什么能搞出最先进技术,中国人现在还有一个幻想,千人计划,不断把国外做的还不错的学者往国内拉,研究领域要领先,是网络型合作的时代,美国是网络大节点,在那才有生命里,把人挖回来,连根断了,回来的学者刚回来时都很牛,回来十年全压火了,再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除非搞学术管理,没成果了,因为脱离了整个研发土壤。
全球化时代,不要单搞一套,变成全球创新开放环节比单独在中国搞一套强多了。30 年卧薪尝胆,如果再用 30 年学会从工到技,学会怎么去做最先进产品的转化,那全世界的科技都为我们所用,中国才是真正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