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gon V2:Elon Musk 的全民太空旅行梦

摘要

为了让普通人都进入太空,去探索宇宙,成为一个基于多个星球的文明,Elon Musk 和他的SpaceX 正在一步一步向前,走向宇宙的探索之路。

我做火箭这件事情真的不是因为我自己想要上太空,我想要上去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我觉得如果不能让普通人都进入太空,人类就还是永远被锁定在地球之上,而无法去探索宇宙,也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基于多个星球的文明。我们必须相信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因为不能做到这一点,人类的文明就是脆弱的。

这是 4 月下旬 Elon Musk 来参加极客公园奇点大会期间,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问到「为什么你那么执着的要做 SpaceX 这种高风险的事情?」时,Elon Musk 给出的答案。今天,Elon Musk 又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北京时间 5 月 30 日,美国 SpaceX 公司发布第二代宇宙飞船 Dragon V2,一次最多可运送 7 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根据 NASA 和 SpaceX 的规划,Dragon V2 有望在 2016 年正式飞往太空。

Dragon V2 能够向直升飞机一样精确地降落在任何地面上,配备了降落伞,可以应付任何突发状况,就算是水面也可以降落。与不载人的第一代 Dragon 类似,Dragon V2 也将使用 Falcon 9 火箭来发射,并通过太阳能面板获得能源。乘员舱中集成了发射中止引擎,即 SuperDraco 推进器,在发射出现紧急情况时作为逃生系统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载人飞船的 SuperDraco 推进器由 3D 打印而成,这是首款投入使用的 3D 打印飞船引擎。

第一代 Dragon 并没有载人功能,主要用于测试,进行了为数不多的几次运送货物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第二代 Dragon 在热屏蔽上有所改进,在宇航员返程穿过大气层时能更好地提供保护。正如 Musk 所说,一次最多可运送 7 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

Dragon V2 集成了前部安装的停靠系统,从而可以对接国际空间站。运货空间位于飞船尾部。这是一个非承压的区域,能容纳最多 490 立方英尺 (14 立方米) 的货物。

低成本的太空旅行梦

我认为这个成本的降低至少是 100 倍的水平。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个值得做的事情吗?

太空旅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昂的成本。早在 2001 年,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就自费乘坐俄罗斯的「联盟-Y」型火箭,进入数百公里外的空间站,成为地球上首位太空游客。蒂托的太空之旅历时 8 天,总花费在 2000 万美元左右。此后又有多位富翁花费巨资遨游太空。

目前太空旅行主要有轨道飞行和亚轨道飞行等。轨道飞行是飞到 300 公里以外的太空,可以至少绕地球一圈,但费用昂贵,在太空飞行两星期最早报价是 2000 万美元,后来涨到 3500 万美元,只有少数人能承受这样的费用。

亚轨道飞行是在距地球 35 到 300 公里高空进行飞行。在亚轨道飞行仍然会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引,但在一定时间内(高于卡门线,失去空气阻力的时)可以体验到失重的感觉。300 公里以上的飞行就被认为是轨道飞行,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在 400 公里左右。亚轨道飞行与轨道飞行的最大区别在于亚轨道不能环绕地球一周,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的亚轨道太空旅行业务每次将搭载 4 至 6 名游客。目前报价 20 万美元。

此前张鹏在跟 Musk 交流的时候,提到了这个问题,Musk 认为必须大幅度推进进入太空的成本下降,而真正促进成本下降的路径不是等待科幻小说中的那些技术从天而降,而是需要在已经成熟的火箭技术上通过可回收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此次发布的 Dragon V2 已经让这一切梦想成真,Dragon V2 能够跟国际空间站对接,实现完整的轨道飞行;还可以回收反复使用,回收之后,只需要重新注入推进剂及燃料,就可以又再继续发射飞行一次,Dragon V2 的反复使用降低了宇宙飞船太空飞行的成本,私人进入太空旅行的费用也随之减少,个人太空旅行的时代即将到来。

太空旅行曾经是全人类的梦想,Elon Musk 和他的 SpaceX 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全人类的梦想,虽然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张鹏曾经问过 Musk:“你开发 SpaceX 是为了人类走向宇宙,你创立 Tesla 也说过是希望所有人都用上电动车而不是自己要自己去统治一个行业。但是你这两个事情都曾经面临失败并押上了你全部的财富,很多人估计无法理解你的想法。”

Musk 的回答是:这些事情很难让别人帮我做,我只能自己来。我其实不一定会成功,但有些事情必须有人站出来开始行动。

发布会全程视频点这里观看:《SpaceX推首个私营载人飞船》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