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品经理的「艺术修养」

摘要

演员需要培育自我修养,也许有一天,产品经理也要拿着一本《产品经理的艺术修养》。

在一个互联网产品团队中,如果要问最有艺术范儿的应该是哪个角色,人们通常会想到 UI 设计人员:因为他们往往是艺术院校毕业,设计专业出身,每天沉浸于色彩、比例、构图、版式的工作,再加上不少设计师在生活习惯与服饰搭配上也特立独行,所以,人们会很自然地把设计师与艺术范儿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虽然设计师从专业分工上来讲具有很明显的艺术气息,但是团队中最具有艺术范儿的,其实应该是产品经理。在一个成熟而有经验的产品经理身上,应该体现出卓而不群的艺术气质。

产品即艺术品,无论它是否拥有极致的体验和众人的追捧。至多,一个失败的产品,可以等同于一件蹩脚的艺术品。产品与艺术品在本质上的相通性,可以让我们从一种艺术创作的视角来看待产品的研发,从艺术家的特质来付诸产品经理的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指出的,人具有领域独立的缺陷,即只在某个领域内明白了一个道理,而在另外的领域内,同样的道理却变得视而不见或无法辨识。所以,我们接下来就以艺术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产品,发现艺术家与产品经理之间的共性。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产品经理必须要有艺术范儿。

1、艺术家善于发现世界的美,产品经理则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缺憾”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自然界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简单法则,经过漫长年代的进化发展,演变成今天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状态,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美。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并且能够基于这样的发现,通过自主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舞蹈、文学等各个艺术门类,道理皆是如此。

在人类的产品世界里,也拥有着与自然界类似的进化法则。产品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以一种简单、平顺、自然的体验来解决用户的麻烦与问题,而并不是复杂、晦涩和做作。产品经理需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尚普遍存在的“缺憾”,并把这种“缺憾”通过自己的产品,转化为最终生活的完美。对于普通人而言,生活中的种种状况、麻烦似乎就该如此,他们对此熟视无睹,尽管有时候也会抱怨,但仅此而已。产品经理则需要有深刻的洞察力:

  • 这种洞察力让他能够换位思考,从用户本身的角度去理解困境,从而明确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其他人认为用户“应该”需要什么;
  • 这种洞察力让他能够追根溯源,从用户的表面需求出发,层层递进,并直达最核心的本质需求,从而不被千变万化的用户场景所迷惑;
  • 这种洞察力让他能够摆脱束缚,敢于创造性地去想象可能的未来,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完美的解决方案,并引导用户而不是被用户所引导。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象一个艺术家那样去仔细观察生活,并创造出美的东西,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需要加倍努力方可达到的目标。

2、艺术家以作品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产品经理则通过产品来展现个性、连接用户

艺术作品一般都带有艺术家的个人烙印,是作者宣泄情感、寄托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艺术家通过作品与外部受众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受众则通过作品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传递的精神内容,这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对话关系。真正的艺术家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不受外界干扰和束缚,因此,不妥协、不世故、不媚俗往往是一些优秀艺术作品的强烈特征。它们不会试图取悦所有的人,只会为一部分受众所接受、理解、欣赏并产生共鸣,而只有这部分受众才会与艺术家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其他人则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

对于产品而言,它是产品经理及其团队所具有的某种想法的对外表现形式,也是连接产品经理与用户的一座桥梁。产品经理会通过产品本身来展现团队所要表达的个性、诉求及愿景,并以此来聚集理想的目标用户群。产品的个性鲜明、诉求合理、愿景美好,就会吸引众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但是,绝不要奢望它会让所有人喜欢和满意。按照 20/60/20 的比例,无论你做什么、怎样做,总会有 20% 的人反对,所以,抓住那 20% 无条件喜欢你的用户,再尽量争取处于中间地带的 60% 的用户,你的产品就会有相当好的用户基础。相反,刻意去迎合庸众的趣味,迁就与取悦最大多数的疑似用户,都会让你的产品变得平庸而失去个性。

3、艺术的魅力始于技而止于意,产品的内涵则始于能而止于爽

从艺术的物质载体来看,无外乎是一些简单的技法和规则。我们所看到的油画,它是由一系列的色彩、线条、块面按照一定的透视、搭配和组合关系而完成的;我们所听到的音乐,它也是由有限的音阶、节奏、和声按照一定的旋律、快慢和平衡关系而奏响的;我们所研习的书法,它同样是由少数几种简单的笔画、笔法、墨法按照一定的结构、布局和笔势关系而写出的;文学、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也皆是类似。这些微观层面的载体元素本身是机械的,枯燥的,而且很容易掌握;但当它们按照作者的意图,以一定的艺术规律宏观地、整体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其内涵却发生了本质的飞跃,可以传递出相当丰富的精神信息,以至于让人感动。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引用了布朗宁的一段诗:“从三个音阶(三和弦)所构造出的,不是第四个音,而是星辰”。艺术入门不难,只要学会了那些技法和规则即可;但艺术要达到有意境却很难,因为那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感悟。

产品也是如此,为了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产品被分解为设计上的多个功能点,比如网络连接、数据存储、业务逻辑处理、UI 显示等等。这些单一的功能点看上去平淡无奇,并无特别,但却象完成一件艺术品所需要的那些基本技法一样承载着产品的整体内涵。产品经理需要让这些功能点先是能用,再不断精进,直到极致。只有在技法精湛的前提下,产品才会象艺术品一样有内涵可言。这种内涵是产品传递给用户的主观感受,它可以是一种外观上的精致,也可以是一种使用上的舒适,还可以是理念上的前卫,甚至是一点点有趣和幽默感。这些感受是我们难以预料也无法控制的,它完全取决于产品本身带给用户的主观体验,是一种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体。产品是否有魅力,不在于它是否能用,而在于它是否让用户爽到。

4、艺术品强调唯一性,产品也拒绝同质化的简单复制

艺术品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上,正如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样。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取决于处在当时随机情境下的作者,比如他的情绪、健康、思想观念、个体技能等个人小环境,以及行业发展、民族背景、时代特征等社会大环境。正是因为这样的随机状态,这件艺术品才会被独一无二地创造出来,并作为当时所有情形的一个快照,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某个瞬间。任何人都无法对这所有的一切进行完全重现,即使是临摹、仿造,也仅仅是表面化地模仿它的外在技法,而对于内在的创作思维与内心感受,则无法复制。即便是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创作出两件完全相同的作品,比如莫奈曾经画过的《撑阳伞的女人》,因为时过境迁,每件作品只反映当时那个状态下的世界。

产品其实也强调个性化与差异化,过度的同质化产品往往会引发群氓的竞争。产品的成功除了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功能与设计之外,存在于产品外部的市场营销、口碑传播、团队运营、用户成熟度等多种不确定因素也同样不可或缺。类似于微信、小米、Instagram、Pinterest、Snapchat 等爆红于网络坊间的成功案例,也不具备简单的可复制性:功能容易拷贝,但“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形势却是可遇不可求。

抛开产品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即使是同一用途的产品,我们也要避免在功能与设计上的简单复制,因为在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下,产品天生就存在着差异,需要有不同的考虑。以一款视频会议客户端为例:我们需要考虑不同平台上用户输入设备的差异而带来的用户体验的影响,在会议室是使用遥控器来操作,在桌面电脑上是使用鼠标/键盘操作,而是移动设备上是通过触屏手写输入;我们需要考虑会议视频与内容的双流显示是否要有两路输出,这个在会议室的大屏幕终端上必须有,在桌面电脑终端上可以有,而在移动设备上则不必有;还有在移动终端上需要考虑同时支持横屏与竖屏的版面布局,而在其他平台上则完全没有必要。这些细节的差异,都在提醒着产品经理切勿简单复制,一切以产品的实际使用场景为准。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如果我们有机会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关注有关艺术的一些基本问题,就很容易发现更多的艺术与产品之间的相通之处。比如艺术的无标准性,艺术的不完美性,艺术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于艺术的基本问题都能够帮助产品经理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能够更好地运用一些艺术法则去进行产品的实践。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产品经理,也许更容易抓住产品本质上的东西,并加以发扬或打破。毕加索有一句名言:“Learn the rules like a Pro so you can break them like an artist”。规则除了被学习之外,还是被用来打破的。在电影《喜剧之王》里,周星弛拿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郑重其事地对周围的人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也许有一天,产品经理也要拿着一本《产品经理的艺术修养》,郑重其事地对团队的人说:“其实,我是一个艺术家”。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