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的固有基因使得基于它开发的应用也相应有着各自不同的取向,像微信更多专注娱乐和信息交流,而支付宝在生活服务。一个平台无法满足所有的用户和所有的需求。
最近在公司午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发现没事可做,就开始各自玩“打飞机”或者“天天连萌”,在微信上抢夺金皇冠。下午开工之前,要结清午饭的帐,又总会发现手里没有足够的零钱,“支付宝”当面支付的功能又大显神通,让大家用手机轻松搞定。
尽管这样的生活刚出现没多久,但“用支付宝刷,用微信玩”,却很自然地成了大家的习惯。
什么基因,做什么样的平台
微信 5.0 发布后,仅游戏中心就获得了极大关注,一举让腾讯版“连连看”和“对对碰”连续数周保持在 App Store 前列,在游戏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虽然很早前KakaoTalk就有类似的服务,而微信依靠海量用户,仍然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有人认为微信能够成为一个小游戏的 App Store。
实际上,在推出游戏平台前,微信很早就开放了接口,推出第三方应用平台,像美丽说等应用能够和微信进行简单的操作和相互调用。然而很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微信开放平台、本地生活等服务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腾讯在 O2O 领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与此同时,支付宝提供的开放平台却在短时间有不少生活类应用入驻——在线买电影票的乐影网、定航班的航班管家、订酒店的快捷酒店管家、甚至很多电商应用(包括腾讯的易迅网)……配合遍布地铁站的自动售卖机、当面付功能等服务,这些 O2O 应用吸引了不少用户使用。
在我早先的文章《小工具,大作为》中,曾经提到当一个应用拥有了海量用户时,原本的简单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各式各样的胃口,适时的向平台化转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即使是平台,也不是什么都该放在上面。理论上讲,与平台本身关联越紧密、越可能被用户使用的应用,越该入驻平台,否则应用本身以及平台都可能造成伤害。例如,微信本来带有强烈的娱乐属性,做一个游戏平台合适不过,而基于位置的生活服务平台就略显生涩,却仍值得尝试;乐视平台更需要基于电视进行,直接将 iOS、XBOX 或者 Android 应用移植过来是没有机会的;同样,支付宝作为购物的平台,将涉及支付的应用纳入最为适合,向 O2O 发力也很有前景。
也就是说,一个拥有海量用户的应用,应该更关注自身的功能,做成“一族”应用的平台,而不是全部。
什么基因,做什么样的入口
一个应用衍生而成的平台如此,而移动互联网的各个入口同样如此。在抢占入口白热化的今天,不同的入口也会有不同的侧重。
举个例子,刚刚被百度 19 亿美元收购的 91 手机助手,在 iOS 以破解版应用吸引大批用户使用。在收购案之后不久,百度又提出了“轻应用”的概念,即提供一个无需下载、直接使用的应用平台。进一步将移动互联网向互联网的结构推动。在这个平台上,那些希望留存在用户手机前几屏,希望被用户时时关注到的、比较复杂、需要较强安全性的应用,就不太适合这个平台。
此外,基于 POI 信息的各大地图服务,网秦、360 提供的安全类服务,侧重于限免应用的应用推荐类服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同样有不同的侧重。
什么都想做,就什么都做不好
最后,不是不能有可以玩的支付宝和可以刷的微信,实际上支付宝钱包中也有“捕鱼达人 2”、微信也在努力推广着支付功能。然而这些产品希望传递给用户的价值,在用户看来总显别扭。企业的“基因”,不过如此。
就像市场营销原理中提到的:一个公司无法满足所有的用户和所有的需求。这正是,“什么都想做,就什么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