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了堆的ZAKER,你还好吗?

摘要

ZAKER 3.0 将社交关系深入引入阅读当中,时至今日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在我 3 月前远离微博的半年左右里,ZAKER 几乎是我获取资讯的唯一通道。比起 140 字碎片信息流的被动接受方式,ZAKER 清爽的订阅管理让我能够安静阅读每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我可以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至于被嘲杂的信息洪流淹没。直至5月初,ZAKER 3.0 版更新,带来了好友分享功能,宣告了又一款应用投身到到社交的红海中

扎堆者几何?

记得好友分享功能上线之初,主流媒体纷纷赞誉如今过去近1个月。这个在 @billleo 看来 ZAKER 史上最大规模更新是否得到了用户用脚投出来的票?

让我们看看以下两组数据。不过我必须先简单介绍一下数据的背景:

  • 首先它来自我的扎堆好友,部分为新浪微博关系链转化,部分来自 ZAKER 后台推荐的用户。

  • 其次,我的微博账号关注数量不多,但 90% 以上是互联网、IT 或设计界人士,即 ZAKER 理论上比较核心的用户群体,同时也应是对互联网新产品比较敏感的一群人。

  • 最后,测试时间不够长、覆盖人群不够广,数据的片面性是一定存在的,所以不应当做扎堆的实际水平。

(以下论述中“所有用户”,如无特别说明,均特指本次样本用户,数据截至 2013 年 5 月 21 日 19:57)

 扎了堆的Zaker,你还好吗?

第一张图是分享数量与相应区间的用户数量分布图,样本为 48 人。

扎了堆的Zaker,你还好吗?

第二张图是关注数量与相应区间的用户数量分布图,样本同上。

比较遗憾的是,可能因图表上的色差较弱而无法有效区分,究竟最大比例用户的分享、关注量是最多还是最少,而更加遗憾的在于,答案是后者。

所有用户中数据最高者是分享了 1098 篇文章的 ZAKER CEO @billleo,和关注了 201 人的 ZAKER 市场总监 @陈燕小j

除了分享,社交的另一大元素应该算“评论”,但因为相关数据有类似微信朋友圈的隐私保护设定,即我无法看到 @billleo 分享中非我关注的好友的评论或赞,所以这一部分只好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就我个人而言,事实上圈中密友(科技媒体圈)都开通了 ZAKER 好友社区,但在过去的 20 天里我从未收到过1条评论或赞。

阅读与社交的矛盾

如今的 ZAKER 更像是一座空城,收集着开通了好友分享功能的用户因阅读文章时顺手点击的“赞”而归集来的“分享”——事实上比起直接“分享至微博”对分享欲和互动欲的满足感来说,因评论文章或点“赞”而触发的分享至 ZAKER 则显得有点莫名其妙。

那么,在“分享至微博”和不分享之间,是否真的没有足够的空间接纳社交信息呢?有三个矛盾值得思考:

1、ZAKER 用户的原始需求与 ZAKER 社交诉求之间的矛盾。

ZAKER 原本是一片净土。我想,多数用户使用 ZAKER 的初衷应该是对统一纯粹的阅读体验的追求,我们所点击的每一篇文章,都会认真看完,不在乎文章的新旧,更不会追赶着时间流上的更新,找到一个有趣的新频道,可能一看就是整个下午,如同 ZAKER 启动页上所述,领略真正阅读之美。

而扎堆给用户带来什么?时间流,资讯爆炸,分享转发,赞,评论互动,关注,粉丝,这些确实是纯正的社交范儿,但净土,俨然成为了一个新的“战场”,我们的阅读将不再纯粹。

如 ZAKER 媒体合作总监 @欣欣Z 在 5 月 2 日 ZAKER 3.0 首发之日也发微博感慨:

扎了堆的Zaker,你还好吗?

2、微博分享的高互动效果和 ZAKER 的“自娱自乐”之间的矛盾。

撇开微博上的关注粉丝群,而在一个新平台重新建立这些关系,哪怕有微博好友链的引导,却也是一个大工程,尤其对那些粉丝上万的社交用户代表们。如果人人都想着“等大家开始玩之后我再加入吧”,那 ZAKER 恐怕真的只能成为自撸的玩具了。

分享只是一个通道,互动才是根本。这也是新浪微博在社交领域中占据的制高点。

3、广泛推广和精准定位用户之间的矛盾。

目前 ZAKER 在推广社交功能上仅使用一网打尽策略,单纯的瞄准所有社交用户,虽然其口号“和好友一起看世界”,但大概我们也不可能真的为了能在 ZAKER 里互动而跪求好友开通好友关系。甚至可以说,原本在微博里陪你“玩”的是哪些人,乘以 10%,才是目前有可能在 ZAKER 里能陪你玩的,关系链依然是半生不熟。

而泛泛的宣传,既有流失核心用户的风险(可能被高度集成的社交元素给吓走了),也失去了精准定位新的核心用户群的机会——比如我这样的,发微博洁癖症患者(注:指如无特别经典的内容,绝不轻易发微博或转发,一种强调每一条微博质感的奇葩用户,所以我是绝不可能把 ZAKER 里看到的文章分享到微博上的),或,订阅频道过多导致无从看起的用户,可以直接在扎堆里看好友推荐的文章。

矛盾固然犀利,但从生物学角度看,矛盾也揭示了进化的路线。

社交细分、有限制的圈子、内容引导 —— 这是我给出的答案,一个关于 ZAKER 的进化猜想

社交细分和内容引导

  • 不做社会化阅读的 ZAKER,而是“阅读的 ZAKER”+“基于 UGC 的社交”

  • 每个用户有且可以制作三个主题读本,如“越狱插件”、“电影”、“苹果”,读本名字唯一且不可修改,利用 hashtag 的方式聚集,当每次产生分享文章时提供归类选择。关注用户的重心将不在是用户本身,而是用户所分享的主题读本。

  • 取消时间流分享更新,取代的是关注对象读本的更新情况,如同订阅电视节目,俗称“追剧”。相当于在提供纯粹化阅读的同时,让用户能够便捷的将自己的阅读特征分享出来,一种特别的 UGC,原创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内容的组织效果和筛选水平。

  • 对每篇文章都可以“+1”、“-1”、评论,所有文章得分汇总作为该读本的分数,参与 ZAKER 官方每周发布的优秀读本排行榜排名,对读本本身可以评论,但无法直接打分。

  • 官方除了用排行榜引导用户对读本订阅、评价以外,也能以专题形式汇聚优秀读本作为  ZAKER自己的 UGC 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推荐给用户,增加扎堆影响力以及吸引力。

  • 订阅人数特别高的读本,ZAKER 可以将其“频道化”,形成更加直接的“栏目效果”,对有表现欲的用户是一个特别的吸引力,同时也作为对 RSS 时代最好的致敬,组织内容彻底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哲学上来说,也是某种程度的优化信息流传递的好方法,避免互联网上过多的同质化信息流不断产生,内容不一定要自己创造,其实发现也是第一生产力。

  • 这也需要 ZAKER 把现有的“实现自动过滤好友间重复分享文章及评论的功能,确保相同文章或图片在信息流内只出现一次”技术深入挖掘,改进。

有限制的圈子

  • 取消对用户直接的关注功能,关注与粉丝仅针对用户“读本”,避免僵尸用户扎堆。

  • 导入的新浪微博用户,以聚合的读本作为用户订阅参考,忽略对个人零散信息流的体现。

  • 限制订阅读本数量,等同于限制关注范围,而用户虽然被限制,却能更好体验到 Zaker 美好阅读的核心理念。

猜想虽然天马行空,却绝不是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因为那些纯粹由 ZAKER 陪伴我的日子,是我对 ZAKER 超出一款 App 的感情之所在。在那个“史上最大规模更新”后第 20 天,我也用这篇文章向我心中的 ZAKER 致敬,却很可惜,已经不是现在的 ZAKER 了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