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发现实际远远背离宣传的时候,那就不仅仅是产品是不是多核心,是不是够智能的问题了
最近智能电视这事儿确实比较火爆,各种讨论也很多,从苹果到底会不会做电视,到 LeTV 发布售价 6999 的 60 英寸电视,算是达到了高潮。但智能电视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就不那么靠谱。
欣欣向荣的伪智能电视
拼核心数量这件事得从 PC 在国内的普及之路说起。早年间的 PC,从 286、386、486、奔腾,一路上来,除了速度在体验上没什么本质的差异。当年我的第一台 PC 用的就是 AMD 处理器的 386,之所以没买更便宜的 286,因为卖电脑的跟我说 386 的主频更高,速度更快。当时的媒体,对于 PC 的好坏评价,也只有配置和性能。外观?都差不多,灰白色盒子而已;操作系统?早期是 DOS,再后来是 Windows,兼容机、品牌机都这样。比不出个所以然来。唯有主频、性能,可以用 Benchmark 跑出个分儿来。现在想想,厂商和媒体都挺悲催的。后来超线程、多核等新的性能提升方式的出现,宣传重点也就很自然地从主频转移到多核上来,多核这个概念比主频更好理解——主频无论是从记忆还是转述角度都要比讲解核心数麻烦,多核对于普通大众更好理解,所以这一概念迅速普及开去,惭愧的是本人当年也在其中推波助澜。
与 PC 的这种宣传手段非常接近的当属 Android 设备,目前这类设备与 PC 有着极其相似的大环境——一套开放的操作系统加上灵活的硬件结构,以及相似的使用体验。因此,Android 设备在宣传推广上彻底的借鉴了已有的成熟概念——多核。核心数量的多少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评判设备好坏的直接标准,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快,就是好。这就是 IT 评测媒体近 10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然这其中也有两家著名处理器厂商的功劳。前不久微博上@性感玉米曾撰写过一篇关于体验与核心的文章,本人非常认同其中的观点——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体验是陌生的,没有明确的概念的,只能说说性价比;对于厂商来说,既然用户的要求如此之低,那么一切都很好办了,堆配置堆核心便是,又容易理解又容易推广,还不用在软件体验上花太多心思,整个"原汁原味",就算对得起观众了。现在到了“电视”阶段,拼配置、拼性能、拼核心,因为这种方式大众容易接受,易于推广宣传,凑个还算过得去的软件体验,也就算对得起观众了。
至于说“智能”这一概念,用在电视上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我的卧室里就有一台国内某品牌的 42 英寸“3D 智能云电视”,它能联网,能把 2D 变 3D,能读闪存盘,就差跑 Android 应用了。所以像“智能”、“云”这些名词,就像“1080”、“LED”、“超薄无边框”之类的名词一样,老早已被用在电视机的宣传上了,与“核心”概念一样,这些炫目的词汇容易被大众接受,容易使新产品与“传统”电视机产生差异,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宣传确实起到了效果。那么既然现在电视机都有操作系统了,不管是 iOS ,还是 Android ,终归比我那台“3D 智能云电视”更加强大,所以不用“智能”怕是也说不过去。那么,“智能”到底该怎么定义?
首先智能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好比智能机,如果非要究其根源,Smart Phone 应该是这种说法的根源,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当年 Windows Mobile for Smartphone Edition 系统手机的统称。而现在,它泛指所有 iOS、Android、Windows Phone、BlackBerry 之类系统的手机。一方面,这种说法比较方便,便于区别以往的手机;另一方面,它更容易被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说白了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的宣传手段。这一点倒是和电视的宣传手法如出一辙
至于这些设备到底是不是"智能",由于其相对性,就有待讨论了。当年我从 Nokia 倾城换成 BlackBerry 7230,我觉得 BB7230 就是智能机了,因为它有比较好的互联网体验,能够收发邮件,相比倾城更加智能;当我从 BlackBerry 8100 换成传说中的 G1 HTC Dream,变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再等我将 HTC Desire 换成 iPhone 4 ,再无法用简单的比较来评价,我的感觉是 iPhone 的体验要远远好于当时的 Android。所以,个人认为“智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描述,它的标准在不断变化,并随着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而进化。我觉得《钢铁侠》里托尼斯塔克先生的那台超级计算机贾维斯,才算得上“智能”。我们的手机和电视能做到像贾维斯那样与我们对答如流吗?
智能路,路漫漫
对于每天沉浸在移动互联、移动设备、极客世界里的我们来说,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智能电视,它们是否智能,我们心中有数。但对于父辈或是小白用户来说,需要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汇予以理解。设想一个场景,LeTV 大范围铺货,我母亲去商场买电视,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销售:大妈,您看看这台 60 寸的吧,这个真的不错。
我妈:啥牌子的?为啥好?
销售:大妈,牌子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屏的质量,你看它是夏普的显示屏,效果好的很。
我妈:那我买那个小点的便宜点的夏普不就行了,又便宜屏又好。
销售:那不一样啊,这台 LeTV 它是智能的,您回家想看什么节目都行,电视台不放的你也能看。而且它比那台夏普也没贵几百块钱你看是不是?多花几百来个智能的多好,智能电视是趋势,以后都是这样的,您这是引领潮流 balabalabala
最后,老太太经不住撺掇,买了。回家发现根本不会用,然后再给我打电话向我求助。可预见的场景一定会出现在家电卖场中。在家电卖场这个环境里,销售们都敢忽悠大妈大婶买 Surface!
实际上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目前的“智能”设备还不够智能。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机交互,这是阻挡普通大众使用智能设备的最大障碍。从电视的角度来看,Apple TV 算做的不错,但我爹娘肯定是用不了的。即便是我帮他们配置好帐号,详细讲解过使用流程,他们用起来也还是依然痛苦。我父母还不到 60 岁,学习能力还算比较强(会用 iPhone 跟我 FaceTime;能用 Andorid 机器自己搞定 SIM 卡电话本),他们很难想象一个只有 7 个按钮的遥控器要怎么用。换台用哪个?音量是哪个?当我表示没有换台,但能点播,用原电视遥控器调节声音的时候,他们露出了鄙夷的目光。
虽然贾维斯还只存在科幻中,但即像 Siri 这样基于海量数据的应用,对我母亲的东北口音完全无所适从。而 Kinect 形体操作的交互方式用在游戏中是个不错的选择,仅仅通过挥手操作 Xbox 360 的 Dashbord 是相当痛苦的事情,以至有时你不得不拿起手柄。另外,对于基于互联网内容点播的模式,搜索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操作之一,如何输入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设备还未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建议配置专用键盘。想像一下那些基于 Android 系统的应用移植到电视上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吧。
当然了,LeTV 的面纱还未揭开,但冲着 6999 就能买到 60 寸的电视也相当划算吧?
除了交互模式外,还有更多的细节值得讨论。从产品本身来看,诸如节目是否收费?如何收费?是否有很多广告?互联网上的资源该如何整合?电视与现有移动设备如何交互?对于这些问题 Apple TV 提供的 AirPlay 还远远不够,它是单向的,而多屏双向互动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期望仅靠帐号体系、云存储来解决互动问题,颠覆性不够,体验也未必好,用起来肯定不够“傻瓜化”。
目光放远,小米盒子发布所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敢于挑战现有广电平台的这些设备,该如何处理与现有广播模式电视之间的关系?短期内想要把现有的电视节目平移到互联网上是不现实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其中牵扯到太多的利益纠纷,远比搞定技术问题困难得多。那么在一个市场几近预热完成的时间点上,还有如此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显然继续靠忽悠大众是不够的——接受度再高又如何?当大众发现实际远远背离宣传的时候,那就不仅仅是产品是不是多核心,是不是够智能的问题了。
不管怎么说,新事物总是值得期待的。就我个人而言,只是希望在这一“新领域”里能少一些忽悠,多一份干货。不过话说回来,既然电视都开始跑应用了,也许我该和工程师讨论一下,是时候准备在统计分析平台的设备机型库里加入电视品牌和型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