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推出的Page改变了新浪微博持续 3 年多的原有信息模式,使得信息节点的数量和微博可以涵盖的信息边界,都被极大拓宽。
5 月 7 日,新浪微博正式推出“Page”这一产品。其实早在 2013 年 1 月,该产品已经低调出现,而这次将其作为最重点项目对外推介,说明新浪微博已经将其放在了自己未来产品战略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Page 是什么
Page 是什么?按照新浪微博商业产品部总经理程昱的解释,它将“物”封装进了微博的框架。简单来说,小到一个街边小店、一道菜,大到一个基于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成为一个“Page”,也就是像微博中每个人的主页形式一样,拥有了自己的主页;上面不仅展示了介绍、位置、关注度等信息,也能通过用户点赞、页面管理者主动推送等方式,与人产生互动。
在 Page 出现之前,新浪微博可以看做是每一个人,以自己的主页为载体(显示介绍、关注数、粉丝数、内容),主要通过相互的关注(订阅)和“@”等方式,来创造并传播内容。
在这个信息网络中,每个人是信息节点,关注和“@”通知系统的传播方式是节点之间的路,而用户创造的内容则是在路上跑的车。
可是 Page 的出现改变了新浪微博这种持续 3 年多的信息模式。它使得在人的信息节点之外,主要由机器吸收互联网海量数据、自动生成的“物”的节点产生了。从此,人的互动不仅局限于人,还有各种“物”,这使得信息节点的数量和新浪微博可以涵盖的信息边界,都被极大拓宽。
Good Or Bad?
颠覆是肯定的,只是这样看似悄无声息、实际变化巨大的升级,目前很难看出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 Page 这个产品上,很容易看出很多过去几年社交产品中的元素。比如在社交问答网站 Quora 上,“Topic”(话题)和“People”(人)就是同等重要的两种信息节点;而 Page 的互动性,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微信公众平台,它使得组织可以像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一样与用户互动;Page 与人最主要的交互有两种,关注和“赞”,这又很像 Facebook 的“赞”按钮,或者是 Google 的“+1”按钮。
但是,不同于以前“微号”之类逻辑相对混乱的产品,Page 起码表示新浪微博在对自身和社交网络的认识上又清晰了不少。它的巧妙之处在于,说小也小,每个 Page 都是一个简单清楚、交互明确的信息页面;说大也大,不管是基于话题的信息,还是基于地图中各个 POI 点的信息,都能在其上承载,甚至深入下去,可以看做是包含了新浪这样门户网站、高德这样地图位置、大众点评这样生活信息的互联网信息总汇。
新浪微博的野心,在于利用自己已有的庞大用户和用户间流量,来用微博的方式重新梳理、呈现和定义几乎全部的互联网信息,并将它们汇聚到一个更大的社会化网络中去。
如果 Page 能够真正行之有效地推行下去,商业化的问题将引刃而解,因为在每天海量的用户与商户(即一部分 Page)对接的过程中,它们所实现的价值,将自然回流到平台上来。
Page 面临的挑战
可是,这样的远景美好,却因为其太过宏大,还存在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因为 Page 实际上用微博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资讯,使得它势必将囊括门户网站的内容,进一步削弱普通用户在门户上获取资讯的需求。换句话说,它越成功,就将越“吃掉老新浪”。可是,如果因为这个顾虑而对资讯类 Page 进行限制,那又将使新浪微博的这次革命变味。
其次,与之对应的是商业化难题。新浪微博事实上一直面临着“赚钱”的压力,现在的问题是钱没赚多少,很多用户已经产生抱怨,因为广告往往意味着用户体验的下降。Page 在推行过程中,有效信息和商业化信息的权衡尤为关键,如果后者发力过猛,甚至前者做得不够好,都将会被用户看做“广告”,在成功之前,可能损伤微博根本。
最后,Page 目前还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流量转化和交互尝试,比如放在微博手机客户端的第二主要位置,又或者谨慎地根据用户的“赞”,对其好友进行推荐。接下来Page“物”的节点如何真正与人的节点融合到一个网络之中,将极大考验新浪微博的产品能力甚至社会学、心理学水平。这可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
勇敢的尝试
但是不管如何,作为新浪微博的最新布局,Page 的推出已经展现出新浪微博对于数据的理解和定义,而不是简单的其他社交产品的功能叠加。在新浪微博推出近 4 年、阿里入股带来新想象之后,它是一次值得鼓励的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