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高科技聚焦在城市里,有一群极客把目光投向了偏远地区,为那里带去了电子学知识。
在 IT 圈里流传着各种黑客、骇客或是创客的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极客。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极客精神指引下,他们或是漫游于浩如烟海的数据海洋,或是不断捣鼓出各种新奇的玩意。但是,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城市的浮华与喧嚣,把目光投向与网络世界几无交点的乡村。本次极客公园第 41 期活动“软与硬·可穿戴的科技”中,来自公益组织“一公斤电子”的项目经理李煜和技术总监刘彦君分享了他们将硬件技术带进偏远乡村的经历。
什么是一公斤电子
在笔者对李煜的专访中,他介绍了“一公斤电子”这个称呼的涵义:它是一个公益项目,其目标是提供一个重量在 1 公斤以内,价格在 100 元人民币左右的公益性电子套装,提供给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山区的孩子们或爱好者使用。通过这样的套件,孩子们会真正学到一些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的电子硬件知识。他们希望依靠技术的贡献跨越这个世界的鸿沟,使“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可以传递给每一个人。
刘彦军说,可穿戴设备实际上让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更灵活地了解关于自身的一些信息,以达到与他人的沟通的目的。而一公斤电子能够真正让每一个人可以参与到制作自己的开源硬件的过程当中,并且让普通人甚至是弱势群体也有能力掌握一些开源硬件的制作方法。这个就是一公斤电子关于创造力的公益的根本动因。
公益、科普和开源硬件,一公斤电子主要围绕这三个概念进行运作。传统的一些科普、开源硬件方面的活动可能大多面向城市,却很少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鲜有机会能接触到这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更不用说自己掌握一些创造科技产品的能力。一公斤电子的公益事业因而更偏重于对偏远地区的扶贫和支教,为那些地方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
硬件在数字化时代的回归
七零后八零后的不少人可能都有小时候自己动手做航模、做收音机的经历,在当时硬件制作是一件很普及的事,有很多杂志都会刊登这方面的知识。那是甚至可以去考无线电执照,然后自己做一个无线电台每天进行通联。但这些东西在电脑出现和普及了以后逐渐变少,如今的九零后零零后最先接触的玩具可能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刘彦君说了一个笑话,有些小朋友现在拿到一张静态的图向下划,如果这个图片划不动,就说是这个东西坏了。这就是当代“数字化原住民”的一种写照。所谓开源硬件趋势说起来很新,实际上是过往经历在当代的回归。我们现在消费着大量的电子产品,却对它们的构成一无所知。一公斤电子因而提倡在消费的同时,创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不同的电子产品。
尖叫铅笔
尖叫铅笔是一公斤电子团队去年在甘肃武威进行的重点公益项目。里面的主要配件有铅笔、夹子、集成电路芯片、压电陶瓷蜂鸣器(类似于音乐贺卡里面的蜂鸣器),以及电池和电容。只要将这些零件用电线和胶带连接起来,就可以做成一个简单的可以和人进行体感交互的装置。其特点是通过检测微弱的电流来工作,由于铅笔芯的原料石墨具有导电性,用石墨在纸上涂一个线条或是画一副画时,这个线条和画的本身都有微弱的导电性;然后用手按在上面,人体的导电性和铅笔的导电性会产生一个很微弱的电流回路,电路会把蜂鸣器的声音放大并产生一定的振荡的频率,从而以不同音调的形式播放出来。这样的一个简单线路既可以做美术工具,也可以作为乐器和科学仪器。
另一种公益
李煜和刘彦君演说的时间并不长,具体的内容可以直接去看现场视频,以及一公斤电子团队自己的维基页面。正如这个公益团队所说的,当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电子消费品带来的高度数字化生活时,很多偏远贫困山区的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这种高度对立的城乡二元体制把乡村与科技隔离开来,使贫穷与落后一直在乡村地区延续。作为 NGO 的一公斤电子选择了一条可能无法吸引公众眼球的公益之路,希望能用越来越多的极客们不吝伸出援手,让科技的光芒洒满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