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深度整合打车应用绝非只是出行功能上的完善,其背后是进一步以工具和数据为媒深入生活服务领域的产品运营逻辑。
4 月初百度地图的 iOS 版更新到了 v4.7.0 版本,在更加丰富了本地生活服务的同时也新增了在线打车功能。其实打车服务对于百度地图来说已经算是一个迟来的功能。去年 10 月百度将地图由产品部门升级为 LBS 事业部,一方面肯定了地图产品在百度进军本地生活服务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谋求变革的决心。打车是都市人群出行的必备服务,百度地图作为一款出行工具出身的移动产品,与打车进行结合具有天然优势。
很多工具类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功能、数据或者流量进行变现,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曾经颇具名气的 8684 公交。早在 2005 年,8684 公交就已建站,在开发移动客户端后,使用量也一度位居公交类应用之首,但去年却爆出公司资金紧张的传闻。我们并不关注这则传闻背后的真实性,但它确实反映了纯工具类应用的生存困境。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作“刻板印象”,意思是说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具有固定且难以改变的看法。其实用户在多次使用后,也会对产品形成自己的刻板印象,进而决定他以后会更多地拿这款产品来做什么。前文所说的 8684 公交就陷入了被人认为仅仅是一个查公交工具的尴尬境地,除了查询路线,人们不知道还能用它干什么,尤其是在很多找不到站台或来不及乘坐公共交通的情况下,就连它原本的工具价值也丧失殆尽,被用户逐渐抛弃。而百度地图现在竭力要做的,正是要摆脱自身“出行工具”的刻板印象。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女士来北京故宫旅游,她先从百度地图上查看离故宫较近的酒店,以及从这个酒店去往故宫的公交和地铁线路。她很惊喜地发现附近酒店有团购,能够省下一部分房钱。到了傍晚,她要跟一个很久没见的同学聚餐,但两人离得有些远。她就用地图在两个人中点的附近找到一家评价星级挺高的餐厅,同时这家餐厅还有八折的电子优惠券可以用。但是坐公交过去时间有点紧,于是她用地图里的打车功能叫到了附近的一辆出租车。等到晚上回来,她觉得自己可能有些着凉,想买些药吃,但身上的现金不够了。她在百度地图上查找到附近的 ATM 机和药店,取了些钱并买到了药。
这个场景虽然只是设想,却是通过百度地图现有的功能和数据已经完全能够实现的。由此我们也能够管窥到百度地图发力的三个主要方向:
1. 出行(导航)
这是百度地图提供的所有其他服务的入口。大量的消费行为存在于人们的出行过程中,但不断扩张的城市范围和繁杂的建筑构造增加了出行难度和成本,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共交通的换乘方案,而是从一个地点去往另一个地点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可能会包含公交、地铁、步行以及计程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随着打车功能在百度地图中的接入,市内出行的需求已经完全能够获得满足。当在本地生活服务站稳脚跟后,百度地图可能会推出城际服务,加入机票、火车票预订等功能,进一步强化应用内的出行和生活服务。
2. 数据(平台)
通过开放 API 接口从别处引入大量数据,百度地图的数据丰富度和品类完善度其实在生活服务类应用中已经首屈一指。通过网页版的百度地图,我们能够看到大众点评、QQ 美食、去哪儿网、艺龙、携程等大型生活类网站都成为百度地图的数据提供者。百度地图现在依然以开放平台的姿态对这些数据表示欢迎,而未来数据的接入权限必定会成为百度地图变现的一个重要来源。
3. 服务(本地)
上述两点其实都是为一站式的本地生活服务做准备。人们使用地图的目的是出行,而出行的过程中会产生消费行为。百度地图以大量数据为媒介,将出行和消费进行绑定,从而完成生活服务的 O2O 闭环。在此过程中,商户推荐标注、优惠券分成、团购上架费乃至调用外部应用的佣金分成,都会成为源源不断收入来源。再加上对用户出行和消费行为的数据挖掘,还会产生更多的盈利途径。
结语
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在模式创新方面做足了功夫,有百科(知识库),有百度云(云计算),有 LBS(生活服务),其重点是想改变人们总是只把它当作搜索工具的刻板印象。百度地图从工具产品到服务产品的转型尝试,关键在于能否积累到实力雄厚且数量庞大的 Offline 资源。毕竟对于任何涉足 O2O 领域的公司而言,线下才是盈利的核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