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能解决问题吗?

摘要

在微信等 APP 所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潮流面前,传统运营商们始终用老套路去迎接市场的竞争,这不是典型的“资源的诅咒”吗?

微信如果收费,那我立马不用!—— 某地方新闻站总监

这是我初次和某地方新闻网站的总监聊天时,他对微信收费新闻的第一反应。

我很诧异地听着这句话,感叹在 APP 时代,免费的 APP 基本上就对用户没有太多的情感关联——删了就删了,还有更好的替代品。有人开始转战 LineKakao 还有 Skype。这一幕让我想起两年前 3Q 大战的时候,人们开始纷纷使用 MSN

3Q 大战的问题是 360 安全卫士宣称 QQ 在扫描上传用户资料,而腾讯则反击 360 在窃取用户隐私并且干预用户使用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是商业战争,对用户来说可能会让市场更透明。

微信的问题则是因为国内电信运营商试图对此进行收费,并非是一个合理的市场行为。运营商们号称微信多次重试发送消息的心跳包占用太多信令,必须对此类 OTT 服务进行收费。央视与苹果公司的保修条款之争刚结束,也来掺和一脚,称在德国等国家此类服务都是需要收费的。而微信团队则称自己不会收费。更有通信行业的网友撰文声称微信的心跳包是因为中国移动的 2G、2.5G 网络太差,容易造成消息发送失败,心跳包是对此网络环境的被迫之举。

这一扯皮之事孰对孰错,各位读者自然心里有数。但我却好奇“收费”这一措施真的有效吗?

国内知名互联网人 keso 在 2009 年写的博客《东拉西扯:移动运营商终将沦为管道》开头提及:

移动运营商已经无数次强调,他们不想像固网运营商一样“沦为管道”,被后台化、边缘化。其实,移动运营商就像中国制造业一样,在享受了高额的人口红利之后,就开始自信心爆棚,以为巨额利润是靠他们的能力赚的。他们不但四处寻找所谓的“杀手级应用”,还企图全面掌控即将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现实中的发展确实刺痛了运营商的心。微信在两年的发展中已经拥有 3 亿多用户,并开始进军海外。值得注意的是,2012 年 3 月底,微信用户破 1 亿,耗时 433 天;2012 年 9 月 17 日,微信用户破 2 亿,耗时缩短至不到 6 个月;2013 年 1 月 15 日,微信用户达 3 亿,时间进一步缩短至 5 个月以内,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用户总数在 2012 年 10 月仅突破 7 亿,且月新增用户数环比下降。尼尔森的《2013 移动消费者报告》称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在快速提高,已经达到 66%。假设所有智能手机用户都用上了微信,则 4 亿用户有可能减少对于移动运营商提供的语音通话和短信等功能的依赖,而中国移动的收入极有可能收到影响。

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国移动希望对微信收费,表面上是补贴基础设施,实际不过是担心“被边缘化”、“被管道化”。

假设微信收费了,能帮助中国移动等移动运营商避免被管道化的命运吗?

假设 1. 微信收费并转嫁给消费者

按照新闻来看,微信收费的参考案例是香港、日本的模式:每个月交给移动运营商若干元,微信服务包月。根据香港电讯盈科的服务说明:只需要每个月交 8 港币(根据港币与人民币兑换比率,8 元港币大约为 6.4 元人民币),便可以单月包流量使用微信的各项服务。而中国移动的国内流量资费大约为 10 元人民币可以包月70兆流量。联通号称也和微信合作,定价 36 块钱包月,只有 500 兆的定向流量。而且,微信的视频通话产生的流量,还不包括在套餐内,得额外计费。

如此看来,通过包月收费使用微信合理吗?微信和电讯盈科合作是一种商业行为,那么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和工信部说微信要收费,属于商业行为吗?其次,和联通合作的 36 元套餐不仅价格高而且不包括视频通话产生的流量,是因为基础建设不够完善,3G 网络运营成本高,还是刻意为以后的4G高速网络留出自身的发展机会?

想一想 Google 在堪萨斯城提供 1Gbps 宽带服务的案例,移动运营商如果继续用管道限制对手的思维去做互联网,能有何效果?

假设 2. 微信和运营商之间达成协议,定期交基础建设费给运营商

网上亦有讨论说微信将付费给运营商,并意图通过接入游戏、电商等服务盈利补贴这一块支出。提供增值服务本身就是腾讯的强项,试水电商是早就有的传言。而此番交易,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岂不是承认自己“管道”的作用?有新闻表明飞信正在模仿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通过管道流量成本限制微信发展,推自己的“杀手级应用”,野心很大,但不提高自身的产品水平,能抵挡其他移动互联网 APP 的攻城略地吗?

假设 3. 微信的部分服务收费(视频通话等)

如果运营商们试图利用这个方法限制微信发展,倒是一个狠招。首先保证自己的语音通话业务始终垄断市场,继续满足用户的需求;其次拓展视频通话业务,霸占 4G 等高速移动网络的优势。但是有一个问题:在目前 3G 网络下,视频通话的效果也相当一般,这一块的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是否可以同步,值得商榷。

管道化趋势难避免,流量收入成主要收入来源

今年三大运营商的年报中都透露出一点,数据流量处于爆发式增长状态。中国联通全年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 92.0%;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总流量增长约两倍;而中国移动的数据流量比上年增长 187.6%。

虽然数据流量长得飞快,但另一面则是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的下滑。对于运营商来说,这并非是个好消息。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0 年短信发送量增长率为 7.1%,而 2011 年和 2012 年这一数据分别降至 6.2% 和 2.1%。中国联通在其年报中也明确表示,源于语音、短信等业务的下滑,2G 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6.1%。 

短信、语音等传统业务之前曾经是运营商们的“杀手级“”服务,属于其他竞争对手难以介入的基础性业务。假如继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最终这两块蛋糕都将成为移动运营商们的鸡肋,而数据流量则导致运营商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道“。

此外,有新闻称中移动将 2013 年的资本支出预算增加 49%,至人民币 1,902 亿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拨用 417 亿进行 4G 建设。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认为,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已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方式。随之而来的是运营商业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数据流量迅猛增长,流量收入已成为新增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如果后续运营商需要押宝 4G 高速网络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收入,就不得不考虑两个问题:

  1. 如何更好地成为管道,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基础服务并获得新的发展合作机会?
  2. 如何在流量时代找到新的赢利模式,从语音、短信业务为主的收入构成转向流量为主的收入构成?

如此看来,不管运营商如何对微信收费并不能起到增加业务收入的作用,运营商被管道化是大势所趋,后续互联网服务都将建立在数据流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运营商是否在这次收费风波中意识到流量时代来临后,自身要如何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而非阻碍互联网服务发展?

从一开始,运营商就试图依靠管道的垄断去压制其他公司产品的发展,现在又因为微信等 APP 而不甘沦落为管道,让人感叹。传统运营商们始终用老套路去迎接市场的竞争,这不是典型的“资源的诅咒”吗?既然准备押宝 4G 高速网络,不如几个运营商专心做管道,努力做好基础服务,提升网络的质量,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类似日本 i-mobile 的增值服务,岂不善哉?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