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可以创造,可以进化的。
在需求的“博尔赫斯库”中,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模拟规则,让需求,优胜劣汰。
如果本文的标题和导语引起了坐在电脑前的你的兴趣,同时又产生了些许的疑惑,那么恭喜我自己,我的目的达到了(真是恶趣味……)。那么,在对它们进行解释之前,还容我卖个关子,先从几个有趣的见闻讲起。
设计而来的需求?
由于国庆加班,攒了几个月的假期,终于在春节前这个物流不送货、店家要回家的电商尴尬期,派上了用场:2月伊始就申请调休早早回到了远在云南三线城市的家中。这个前所未有的非学生时期的春节假期,在家里也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事。
对,就是那个年初滞留数千名乘客,发生重大冲突的长水机场。说实话建得不错……
先从机场说起。那天是爸妈开车接我,由于是新建机场,他们也是第一次来。在车里我突然发现平时吵吵闹闹的GPS没了声音,一问,老妈晃着手机,给我看了看高德地图(额,这真不是广告):“GPS数据太旧没这机场,还得去4S店更新数据,你爸懒得去,就用这个导航了,还不错哦!”
回到家的第二天,我还没陷入放假后期晚睡晚起的怪圈当中时,我起床看到老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用一种难以形容的姿势拿着iPad,手指不时向上迅速滑动一下,我实在奇怪。过去一看发现老爸正在QQ上跟人斗地主玩得不亦乐乎,抽空他还显摆了一句:“话说有一次牌特好,赢了192分!”
类似的事情不断上演:老妈在我们看球时自己看起了优酷的连续剧;老爸发现我的Kindle用着方便,一定让我大过年的给他在淘宝上淘一个;老妈做了个菜卖相不错,赶紧拍个照分享到微信里跟朋友门得瑟……一直号称“反信息时代”的父母,一年不见,紧跟时代的程度让我措手不及~
很多人说,信息时代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把我自己家看做社会的缩影,我们不有的震惊于开拓者们惊人的想象力,乔布斯们的创造,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没有他们,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还有这些奇怪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设计出了有趣的需求。
然而,需求真的是可以“设计”出来的么?纵然我们意识不到,这些需求就真的不存在吗?可以肯定答案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更确切的说法是,这些需求是被大师们用惊人的洞察力“发现”的。在这里用“发现”一词,我们容易联想到“搜索”、“寻找”等关键词,相比这些,我更想讲的,是大师们在现有的环境中“进化”出了这些需求。
需求的“博尔赫斯”库
凯文·凯利的《失控》中,用一整节的内容,模仿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首发,进行了一段超现实主义的描写,讲述了他在一个包含所有可能存在的定长的书的图书馆中,寻找一本自己的《失控》的经历。而这个图书馆,凯利把它称为“博尔赫斯”库,即囊括所有之书的图书馆。这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隐喻,所以很多人也将它称为“大千”(universe)。
用巴别塔来比喻“博尔赫斯”库,似乎又多了一层哲学意味
很显然,在这样的一个库里做搜寻,凯利将毫无意外地以失败告终——他最终也在数月的努力后,承认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他却在搜寻的过程中发现了根据图书馆摆放书的规律而降低搜寻空间的方法,这使得他在最后找到了一本晦涩难懂又毫无意义的诗集。而这个方法,也引出了他希望介绍的人工进化方法(其中包括八九十年代后越来越受重视的遗传、蚁群算法等)。他举了非常多的例子论证人工进化方法优越于传统的精密的工程设计方法。例如,一位名叫汤姆·雷的生态学家编写了一个能够自我复制(以小概率变异)的代码段,结果运行一夜后出现了一个只有22字节的能够完全复制自身的代码片段,而以为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学生,尝试人工创造这样的代码,最好成绩也仅仅能达到31字节!
那么对于人类的需求,无论它是否合理、是否迫切、甚至是否存在于我们这个时空,也一定存在一个寻求的“博尔赫斯”库。在这个库中,人类的所有需求:嗔、贪、痴,马斯洛需求体系的所有层级,甚至那些最无稽、最不可能出现的需求,都在其中。所有的创业者,实际都是在这个库中进行摸索的发现者,而乔布斯们,则是这些发现这种最具有眼光,最懂得寻找的一群。
寻找那些最有价值的需求,到底依靠的是上帝一般敏锐的洞察力,还是依靠合理的方法不断探测,人工“进化”出来的有效呢?在这里,我斗胆抛一句个人观点:当然是“进化”的有效。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分析,实际上完全能够在那些正正集中我们“痛点”的产品中,找到或多或少的“进化”的影子。
进化出的需求
手势操作是苹果带给世界的惊喜,当看到用两个手指就能放大、缩小、旋转图片,用手指滑动就能拖动屏幕时,有谁不是震惊欣喜呢?然而事实上手势操作在苹果实验室中,也是经过了多年的进化,随着 Mac OS X 的发展一步一步诞生出来的。诞生后,又不断进化出了新的手势操作方法:Twitter 聊天应用 Tweetie 率先发明的“下拉刷新”手势,目前已经成为了苹果 Mail.app 刷新邮件的方法;滑动页面显示导航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应用所采用;此外,越来越多的操作不断出现并获得用户的认可,滑动切换tab、摇晃获得随机结果……
两年3亿用户的微信,也经历了不断进化用户需求的过程。始终没有屏蔽“摇一摇”对女性用户的骚扰,只因为微信团队发现很多女性用户为了炫耀自己的魅力,并不排斥被打招呼骚扰;近期高调采用“小火燎原”做欢迎画面的4.5版,也添加了群发助手和打招呼聊天的功能等,也是因为随着用户的使用,一些需求被“进化”了出来,例如群发春节的祝福(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收到了上图那条大蛇)、或者只想聊聊,又不想添加好友等等。我从内心深处相信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具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但是这些细致得有些奇怪的需求,却并不是单纯的“设计”所能解决的问题。
去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YY语音,刚开始仅仅是游戏聊天软件。而实际上,发展到今天,YY称得上是和腾讯、新浪并列的中国社交网络钱三强(这个,是来自欢聚时代路演的PPT,人人的童鞋表怪我)。目前,这个游戏工具已经积累了超过4亿用户,基于语音平台的优势,进化出了YY音乐、YY教育等等服务,让小工具成长为大巨头。
那么,如何让需求“进化”?个人以为,适者生存四字最为关键。凯文·凯利说:“死亡时最好的老师。”只有那些能够获得人们青睐的需求,能够在产品中存活下来。引导产品满足那些更能生存的需求、杀掉那些不能生存的需求,才是产品不断进化之道。
小心地引导
环境用生存来选择那些适者,那么创业者也必须以此为标准小心地引导自己的产品向前进化,以满足用户那些难以被注意到的需求。
为了说明需求需要小心地引导、而不是大刀阔斧地“设计”,这里举一些无关痛痒的例子吧。(其实这些产品已经算得上成功,不然就是揭他人的伤疤了)。随着微信、陌陌的风靡,基于LBS的社交应用红极一时。为了体现差异性,遇见做了不少送花、送礼、吹口哨的功能,然而这些却并没有为它们带来多少实际的使用;在微信“摇一摇”之后,人人(新版貌似撤掉了……)、新浪微博也马不停蹄地搬了过去,然而这些仿照(并不是进化)而来的需求,实在在应用中显得鸡肋;腾讯自己也避免不开,另一团队腾讯微博又开开心心做了“吹一吹”的功能,让用户随着吹蒲公英的动作看遍世界微博,这样的需求清新是清新,但我真心不认为这个“吹一吹”的功能能比得上yoka做的杂志吹裙子有趣……
凯文·凯利说:“要想享受“进化”带来的优势,就必须丧失我们所习惯依赖的——控制。”过分的设计、引导,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达到希望的结果。给予产品足够的空间,让产品自身在用户中发展进化,这样找到的需求才更能打中人们的痛点,才更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当发现自己已经编写不出比机器自身进化而得的更优秀的代码时,我们就应当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应当认识到对于世界,主观的设计并不能带来最优的成果了。是时候放权给产品,让他们在主人的引导下,生长、进化,发现那些隐藏在背后的需求的时候了——这正如上帝放权给人类一样。
不管什么样的思考、想法,去做,才会进化,这是最重要的。要相信,在需求的“博尔赫斯”库的某一个角落,一定有一个像处于神山顶峰的需求,是一直没有被发现的,它的生命力、价值都让现存产品满足的这些需求自惭形秽。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努力探索,小心地引导、呵护带有灵性的产品,随着进化的推进,不断地向上攀登。正如文人们所言:那到不了的顶峰,才正是人类最美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