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近期推出了一款私密社交应用“密友”,该应用可与小范围内好友分享文字、图片、音乐等,也可以直接聊天,兼具 Path 与微信的功能。而与微博本质不同的是,微博在于公开自己的社交平台和内容圈子,与所有人分享自己的点滴,微博带有严重的自媒体形式,属于大众媒体,其本质在于自媒体的分享,那为什么要出一个类似于 Path 这样的私密社交工具呢?
新浪近期推出了一款私密社交应用“密友”,该应用可与小范围内好友分享文字、图片、音乐等,也可以直接聊天,兼具 Path 与微信的功能。
从密友的域名 meyou.weibo.com 可以看出,这是新浪微博推出的又一款产品。密友界面为红色,布局与功能都与 Path 非常相像,用户可以与好友分享文字、图片、位置、音乐等,使用微博账号便可登陆,同时将类似与微信的功能结合进来,支持文字、语音、图片聊天。
密友=Path+微信
Path 一直属于一个小圈子社交工具,Path 的设计参考了英国人类学家 Robin Dunbar 的研究成果:在任何时候,人们最多能与大约150人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而这正是 Path 好友数量限制的来源。150人的好友上限不得不让你在好友名额之间做出选择。而沟通的需求又铸就了微信这样的通讯工具,所以新浪的密友似乎是顺势而生,将私密社交和沟通需求中和起来,形成了这样一款类 Path 又带微信功能的产品,互联网产品界,从来不乏微创新。
Path的本地化拥笃
Path 在中国不乏各种拥笃,点滴、登登、脚印、画说、心晴、七彩、美刻。甚至于新版微信、联络圈也依稀透露着 Path 的影子,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在国外有一些用户基础的产品在国内都不乏拥笃,现在,手握大量用户的新浪微博也杀了进来,我们不去评论这样的模式是否值得借鉴,但至少在不断被抄袭和模仿的过程里也依稀看到了 Path 的价值,至少在产品属性上,类 Path 存在着这样的价值。
微博的用户群平台
在极客公园之前的文章《Path 类应用是否让移动私密社交成为潮流?》里说到:
Path 被称为“移动互联时代的 Facebook ”,但与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崇尚开放性的社交应用不同,Path 的社交程序专注于“封闭和私密”。纷繁复杂的社交工具让现代人对于社交产生了疲惫感,真正的有效圈子非常有限,并且当前网络社交工具用户的海量,让隐私变得泛滥。大量个人隐私正在被各种网络社交工具所泄露,私密和安全的社交成为硬性需求。
而与微博本质不同的是,微博在于公开自己的社交平台和内容圈子,与所有人分享自己的点滴,微博带有严重的自媒体形式,属于大众媒体,其本质在于自媒体的分享,那为什么要出一个类似于 Path 这样的私密社交工具呢?
在极客公园看来,无论是指标显示,还是个人感觉,微博活跃度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用户出现了转移,而新浪为了留住微博的用户,或者说类似于 QQ 向微信转化一样,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所以不断拓展自己的产品线,从微博搜索(详见:《微博搜索的形态分析》),到微博问答微什么(详见:《新浪微什么》),再到现在的微博在内测的微吧,微博为了留住自己的用户,不断做出各种尝试,围绕微博推出不同产品形态的产品,只是不如 QQ 到微信升级那样的迅速,微博是不是也该反思下靠这样的方式留住用户是否有用呢?
当然,中国企业的通病就是一旦大就想全,恨不得把所有用户都留在自己的平台上,自己包办一切服务,不可否认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比唯一的选择要好,只是如果在没有专注做好产品的同时又想向新的领域拓展,那么原来所拥有的优势也会渐渐消失,别忘了,腾讯微博一直在不断努力。
当然,对于大而全这个毛病,腾讯似乎是想通了,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从各个维度去开放 QQ 这个大平台,这一点,希望新浪能有些领悟。
如果新浪真的把微博的用户群转移到了密友上(虽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是社交属性的一次大升级和转变,是整个用户属性的改变,这对社交网络来说,是一场大的变革。
新浪微博之困
在极客公园对于新浪微博的一系列文章里(详见:新浪微博),都试图在不断的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新浪面对微博如此大的一个用户群平台却一直苦于找不到良好的商业模式,运营良久却一直在烧钱模式。对于新浪来说,新浪微博的商业化已经正在实施,比如大家所看到的微博会员机制(详见:《微博会员的商业化探索》),但这相比新浪投入巨资吸引用户的成本来说,这还属于杯水车薪。由于新浪微博媒体属性明显,也没有成熟的电子商务资源对接,新浪微博虽然一直在思考与部署怎样赚钱,但它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还很遥远。
如果单纯只靠推出多元化的产品来吸引和留住的用户的话,那新浪微博平台化的梦想,已经慢慢远去,不断的给产品做加法,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没有方向。
你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