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十周年,雷军做了一场 4 小时的走心演讲(实录)

摘要

官方最详细复盘小米十年。

8 月 11 日晚,雷军用一场长达 4 小时的演讲将小米的十周年推向高潮。

以下是雷军的演讲实录,略有删节。

2020 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全球面临很多的挑战,这一场全球的大变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前段时间总有朋友问我说,这么复杂的局面,我该怎么办?大家都特别焦虑,其实我也很焦虑,但是焦虑有用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假如你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

我找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改变,走路。每天坚持走 10 公里,能不能连续走一个月。当我给自己定了这么一个任务以后,说实话压力挺大的,因为这个目标对我来说太疯狂,我也很怕自己做不到。但是一想没关系,先迈开步直接走吧。就这样,每天早晨迎着太阳一直走,走着走着,你的内心就能重新感受到平静和温暖的力量。而且每向前多走一步,热爱和勇气就会多一分。大家知道上个月我走了多少公里吗?上个月我走了 318.11 公里,我算了一下,平均每天走一个小时五十分钟,走 10.5 公里。就这样实现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我其实挺高兴的,我的心态开始变得比较积极。

今年是小米 10 周年,我们本来准备了极为盛大的几万人大型庆典活动,因为疫情只能取消了。但是大家想一想,10 周年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我觉得生活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更需要我们积极地去面对。所以最近这段时间我想了想,决定办一场演讲来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同时也对所有关心支持小米的朋友们做一次完整的总结和汇报。

大家知道 10 年前我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创办了小米,那个时候的手机市场主要是国际巨头把持,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这些国际巨头,国内也有中华酷联,就是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这些国内的大公司,以及铺天盖地的山寨厂商,这是当年的手机市场。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看了一张图,作为一个手机发烧友,我有点不服气,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就更不服气了。我就在想我们能不能干件伟大的事情,做一款全球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钱,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 

这个目标的准确的描述就是这么讲的,我还是从 10 年前我的录像里面看到我当时讲的这句话。但各位想一想,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创业者,一个中关村从零开始的小公司,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这听上去就不靠谱。那么怎么能够实现看上去、听上去都不靠谱的目标? 

当时我灵机一动,想了个好主意。我说你看看,它们都是硬件公司,假如我们用互联网方式做手机,假如我们把软件、硬件、互联网融成一个整体,这样我们有没有机会另辟蹊径?假如这三样我们都精通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对纯硬件公司进行降维攻击?就这样,我想出了铁人三项的模式,并且找到了一个「捷径」,什么「捷径」?当时硬件最好的是摩托罗拉、软件最好的肯定是微软、互联网最好的是谷歌。我在想假如把这三个公司的基因全部凑在一起,会不会就能够做成铁人三项? 

当然这件事情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我去试了试,我找的第一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大家应该都认识,我找的第一个人是林斌。他当时是谷歌中国研究院的副院长,他想出来创业做一个在线音乐公司,我跟他说:「兄弟,咱们干把大的。」然后我就在餐巾纸上给他画了一个铁人三项的图。说实话他没怎么想就答应了,所以我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一个人,这样林斌就成为了小米的二号员工。

但是像这么顺利的事情,其实是挺偶然的。接着我又找了 10 个谷歌的工程师,有的人甚至谈了两三遍,结果没有一个人来的。我当时真的很绝望,直到我谈到第 11 个谷歌的工程师,他是谁呢?洪锋。洪锋别看他这个照片是在笑,其实平时他没什么表情的,显得特别冷静。他一见我就问了三个问题:「你做过手机吗?」我没做过。「你认识中移动的老板王建宙吗?」我不认识。「你认识郭台铭吗?」郭台铭我认识,不过他不认识我。这真的是我跟他讲的原话。洪锋这三个问题一问完,我就傻了,觉得肯定没戏。我是出于礼貌,陪着洪锋聊了两三个小时,最后洪锋站起来做了一个总结,他是个工程师,他站起来做总结说,你这个想法不太靠谱,不过可以试试。说实话那个时候百感交集,我觉得我自己中彩票了。

总之一个外行来做手机,找人遇到的困难比大家想象的太多了。我记得在那段时间里面,找人不是三顾茅庐,要 30 次「顾茅庐」,假如你有我这样的决心的话,我不相信组不成一支像样的团队。

当我们的团队组好以后,我们就开始创业了。2010 年 4 月 6 号,我们十几个人在中关村一个很小的办公室里面,大家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就开始闹革命。但是我们都不懂硬件,我们就决定从我们最擅长的软件开始,直接干操作系统。干操作系统没有自己的手机做研发怎么办?就用别人的手机做研发。当时我们在 HTC 手机上做研发的,操作系统很复杂,我们十几个人 hold 不住,怎么办?我们就直接找个开源系统干就行了。

当时安卓刚刚开始,我们就这样成了国内第一批干安卓的。当然操作系统的功能极其繁多,怎么办?我跟大家说没关系,我们就把 MIUI 当一个互联网应用看。我们想一想在那个年代的智能手机里面,用户的痛点是什么?用户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能不能做得越少越好。结果大家一总结,在那个时候的智能手机,大家觉得其实挺难用的,能不能下决心把打电话、发短信、通讯录、桌面干好就足够了。说实话操作系统只做这 4 个功能,其实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就真的只干了这 4 个功能。 

我们十几个人团队,集中了全部的资源干这 4 个功能,结果真的只用了两个月,MIUI 的第一版就做好了。第一版做好了以后,我们需要找用户测试,所以我们就办了一个论坛,然后征集勇敢者来测试。但是 MIUI 它毕竟不是一个 App,它最难的是什么?刷机。你得有个智能手机,得把你的操作系统刷成我们的,刷的不好还有可能把你的手机刷成砖,在这么大的风险下,敢来刷机的人其实是不多的。 

我们登记了两个星期,来了 100 个人。当时我们团队感动的不得了,我们在想,这 100 个人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人,我们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感激他们呢?在这个时候一个同事提了主意,我们能不能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手机的启动画面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定,一般手机的启动画面都是公司的 logo,我们认为用户比公司 logo 重要,于是我们真的这么干,我们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了 MIUI 的启动界面上。2010 年 8 月 16 号,MIUI 正式发布,这 100 个用户把他的手机刷成了 MIUI,当他一开机看到这界面的时候,立刻被震住了,因为他们真的受到了一个厂商非常大的尊重。我相信这 100 个人在当时那一瞬间一定被小米的诚意所打动。

那个时候我们是个很小的公司,我们也没有做任何推广,我们的 MIUI 一上来只有 100 个用户,但是这 100 个人对小米特别的支持,他们几乎每天都泡在论坛上给我们提各种各样的意见。我们只要觉得有道理的,立刻就改,一个星期之后发布。第二个星期用户翻了一番,到了 200 个;第三个星期又翻了一番,400 个人;第 4 个星期再翻一番,800 个人。反正那个时候这几百个用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 

当然基数还是很低,MIUI 真正的爆发是哪个点呢?是 MIUI 正式发布一个多月以后,2010 年 9 月 20 号,MIUI 发布了一个月零四天,在一个全球的技术论坛上有一个大神写了个帖子,强力推荐 MIUI。我前两天把这个帖子找出来了,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他是怎么推荐的。推荐的语言极为夸张:有人听说过这个 ROM 吗?我这辈子从未见过这么疯狂的 ROM,它运行起来又快又流畅,界面全部重新设计了,这太不可思议了。

那个时候我们在全球可能只有几百个用户,大神说你听说过没有?他无比的震动,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专业团队的作品,令人惊艳。当时我们就是在中关村刚创办了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而已,大家设想一下,MIUI 第一版做的有多么惊艳。我们把操作系统这么复杂的工作,当一个 App 来做,我们用了全套的互联网方法,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我觉得互联网的这些方法真的非常的重要。

有了这位大神的推荐以后,我们在全球发烧友心里就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时候全球的网友开始帮我们翻译成各种语言的版本,帮我们适配各种手机,在各个国家的论坛帮我们推广,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球群众运动开始了。不到一年的时间,MIUI 在全球拥有了 30 万用户,这为我们之后做手机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所以谈到这里的话,我们说用互联网模式做手机,本质上用互联网的方法论来做手机,那么互联网的方法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大概 15 年前总结的,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我在做 MIUI 的时候,我们极度强调专注,我们把整个操作系统先浓缩到只做 4 个功能。

第二个,我们要把这个产品做到极致,做到让你第一眼一看上去惊艳。而且刚开始我们只有 100 个用户,就是靠口碑一点点滚起来了。还有一点的话,只要用户有任何意见,我们马上看,每周迭代一次,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论完成了小米的第一步,而且这一步走得非常坚实。这一步就是我们后来谈的米粉文化,包括粉丝经济从这里开始。当 MIUI 开始起步以后,我们用九牛二虎之力,组织了一个应该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硬件团队,主要的骨干都来自于摩托罗拉,我们就兴高采烈开始做手机了。结果一出门就撞了个大钉子,我们撞上什么了呢?我们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我们当然要用顶级的供应链,可是顶级的供应链不理我们。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了,顶级的供应链不是中关村一个小公司靠砸钱就能搞得定的。但如果我们不搞定这些顶级的供应链,我们怎么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呢? 

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难,在这个时候我跟大家说,别怕,咱们一定搞的定。我跟大家举个例子,在那个时候屏幕最好的是夏普,我们去找夏普,人家不理我们,甚至连面都不见,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就动员了我所有的朋友帮我找,谁认识夏普高层,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给我一个介绍小米的机会,我就要这么一个介绍的机会。 

最后我们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找到了。我找了我们金山软件日本分公司的 CEO,他去找了三井商社,三井商社再去找夏普的高层,然后搞定了让我们 3 月 26 号去日本大阪的夏普总部,去见个面。我们就开始认真地准备,像准备高考一样准备怎么说服夏普。说实话,当时我们甚至准备学一下日语来应付一下,但是这个肯定不靠谱。

在我们紧锣密鼓的准备怎么说服下属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3 月 11 号,日本大地震,日本的核电厂泄露,那个时候整个日本都在核辐射的威胁之中。说实话,在核辐射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去不去?这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问题。我们仔细研究完以后,大阪的核辐射没那么严重,应该可以去。但是一想到核辐射你还是会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犹豫来犹豫去,但是下午见面的机会对我们很重要,一定要搞定,所以商量之后,最后决定我们一定去,而且是我们三个联合创始人一起去。 

到了那天,我、林斌、刘德,我们到了机场,一登上飞机,整个飞机只有我们三个客人。到了大阪,到了夏普的总部,整个楼空空荡荡,只有我们一拨客人。我特别想找一张我们三个人合影的照片来展示给今天的观众,大家看一看,但是我找了好久一直找不着。最后在我 10 年前的一部手机 SD 卡里面找到了一张照片,就是我拍的刘德。

这几天我想来想去,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太紧张了,在整个过程都想着怎么说服夏普,根本就没心思合影,主要也没想到小米能做的这么大,还有一次 10 周年的演讲。所以我这里提醒大家,每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创业者一定要多拍点照片,就这样,我们搞定了夏普,夏普被我们的诚意所打动了,后来好多年的项目都是小米非常铁杆的供应商。我们就是这样过关斩将,搞定了一个又一个的供应商。

可能大家都知道我们小米手机的第一代是卖 1999 元,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故事是什么?这款手机原来计划卖 1499 元,大家知道吗?各位想一想,卖 1999 元,当时的市场都沸腾了;假如卖 1499 元,不会炸裂吗?这中间发生什么了呢?

我们到了 2011 年 8 月份,手机基本上快做好,团队来找我说成本高了,我说高了多少?我们原来的成本是 1500 元,结果成本高了 500,变成 2000 元了,我说这怎么回事?他们跟我说,因为我们找的都是顶级供应链,人家愿意帮你干就已经很不错了。你还能跟人砍价吗?开不了口,所以人家给我们什么价就是什么价,甚至我们还需要提前三个月给钱,肯定才愿意帮我们干。所以没招,成本高了 500。

我当时很郁闷,各位想一想,我们成本 2000 元的手机要是卖 1499 元的话,每台机器亏 500 元,当时我们还大胆预测,要是卖 1499 元可能能卖 30 万台,加上研发成本和运作成本,一上来公司要亏两个多亿,这公司肯定要关门的。 

所以我们几个人商量了几天几夜,也商量不出一个结果,我就去跟投资者谈,结果投资者还挺豁达的,说其实这也没啥,这是你作为一个外行进来玩的门票,只是你买不买得起这张门票而已。我一想门票也太贵了,一张两个多亿。我真的是好几晚上没睡好觉。最后我们几个人一商量,管他的豁出去了,就干 1999。当我们下了决心,我就开始准备发布会,其实在准备的过程中也一直忐忑不安,在发布会的前一天我们还在商量着要卖不出去怎么办?你看我们把林斌也忽悠来了,洪锋也忽悠来了,忽悠了 100 多人加入了我们小米,这怎么弄?我们提前一天真的是紧张的不行。 

到了 2011 年 8 月 16 号,小米手机发布,那天中午我到了现场,这个时候发现 MIUI 铺垫一年多时间的群众基础太强大了。我一到现场,我们的发布会里三层外三层全部挤的是人,你们知道有多夸张吗?我是主讲人,我到了发布会门口我挤不进去。我真的挤不进去,我只好打电话叫了 4 个彪形大汉,我就已经这么壮了,我找了四个比我更壮的同事,然后挤进去的。我记得我当时还有一个好朋友来叫孙陶然,来了之后跟我打电话说他也挤不进来,我们拿着门票挤不进来,所以 MIUI 强大的基础使小米手机第一代发布的时候,有非常多的米粉到了现场,我刚一坐下来,发布会还有 5 分钟要开始,我们一个联合创始人跑过来跟我说,老大我们得马上开始,要再不开始的话会挤出人命的。会场真的是很挤。

我说好,我们开始。这就是小米的第一场发布会,提前 5 分钟开始,可能大家都习惯了经常延迟半个小时开始,真的没想到小米手机的第一场发布会是提前 5 分钟开始的。然后我就在会场上讲了一个多小时的小米手机,其实我内心很忐忑,这个手机到底卖不卖得出去呢?当我在台上公布 1999 元,台下整个掌声长达半分钟,在那一瞬间我都有点手足无措。我基本觉得小米手机成了。

就这样,我们原计划一年卖 30 万台,我们第一次预订就预订了 30 万台。这 30 万台的订单我收到以后,既激动又痛苦,为啥?我们是个小公司,我们第一没有足够的钱生产这 30 万台手机,第二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生产 30 万台,所以之后我们磕磕绊绊的,大家也知道,我们经常一个星期只能卖一次,一次只能卖两三分钟。这也是被很多网友所误解,骂我们饥饿营销,我为了准备 PPT,让财务仔细算了一下,就是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你们知道小米手机第一代卖了多少台吗?790 万台。 

那个时候一周只卖两三分钟,但是每一次两三分钟可能都要卖到 10 万台、20 万台,才能卖掉 790 万。而且 2012 年是我们第一个完整的有收入的财年,第一年我们就突破了 100 亿元的收入,至少我到今天为止,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公司第一年收入过百亿的。所以大家就能想象一下,小米手机在 2011-2012 年有多么成功。

当小米手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以后,2012 年年初,有几个主管部门跟我布置了一个新的课题,说你们小米手机这么火,能不能带动一下国内产业链?你们不能天天都用全球顶级供应链,我当时一想,我说我们公司是个小公司,才干了两年多,这么瘦弱的身体扛得住这么大的压力吗?但是我没好意思说,回去想了想,算了,干。然后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叫红米计划,优选国内产业链做智能手机,这个项目干了快一年时间,拿出来了,但是我用了一下,我实在不满意,我觉得它的用户体验比我的要求有差距,我就毫不犹豫决定推倒重盖。当时很多同事们都很惊讶,这就意味着 4000 多万的研发成本打水漂了,那是 2012 年,4000 多万的成本打水漂。我跟他们说,我觉得国产手机一定要做到用全球供应链做出的产品品质,如果不做成这样的话,就是砸小米牌子,也是砸国内产业的牌子。 

当时国内产业链刚刚开始兴起,的确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所以后来大家买到的第一代红米手机,在我们内部叫 H2,已经是我们内部研发的第二代,然后我们又下功夫重做,做了第二代的红米,当然发布的时候叫红米手机 1。到了 2013 年 7 月 31 号,红米手机就正式发布了,而且我们定价在 799 元。当时我们没有准备任何的市场费用,连办一场像样的发布会的费用都没有。我们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产品上,而且让所有的供应商支持我们,把这个产品做好。 

我拿一张照片大家看一看,我们红米手机的发布会是怎么办的?我们在金山软件的一个会议室,我们仅仅花了两三百块钱做了一个背板,连投影仪都没用,还是用了一个电视机,我们就这样发布了红米手机。

但是红米手机威力有多大?他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全行业的地震,因为没有人想到这么强大的手机,只要 799 元,当时国产手机做了同样品质的都卖 2000-2500 元。红米手机一发布就红遍了大江南北,有多火,我跟大家举个例子,因为我们借的金山软件的会议室干的,第二天连金山软件的股票都狂涨。我记得当时我们还是跟 QQ 的 QQ 空间联合首发的,在 QQ 空间里面,一个星期的预定量超过了 1000 万台。最后整个红米手机的第一代卖了 4460 万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么巨大的量,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智能手机的产业链来说,是久旱逢甘霖,所以对整个产业链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谈到这里,可能大家看到的是小米手机的成功,红米手机的成功,但是这背后是无数艰难的抉择,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巨大的风险。我想说的是什么?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不冒风险的,只有直面风险,豁出去干,才有机会成功。大家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抱着去搞定所有核心供应商的心态,一个外行来做手机,怎么可能能做出小米手机第一代这么强大的功能。如果我们不是下决心把原计划 1499 改到 1999,冒着卖不出去的风险,我附加一个资料,在小米手机第一代发布的时候,国产手机的均价是 700 块钱,1499 比国产手机的均价贵了一倍,卖 1999 已经贵了三倍。如果我们不下决心,亏两三个亿,我们会不会整个公司就关门了?还有如果红米手机第一代是我们自己开发的不成功的版本的话,它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口碑和这么大的威力。

所以我自己在总结小米的手机业务成功关键的时候,我觉得直面的所有的风险,有豁出去干的决心。所以在那个年代里面,小米几乎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话题,而且有一群人在拼着命学小米,当时全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手机,稀奇古怪的。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小辣椒的创始人王晓雁加入了小米。他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内部的小规模的分享会上,跟我们讲了讲他当年是怎么学的。说实话,引来了我们大家哄堂大笑,也让我们茅塞顿开,才搞清楚了当年的这些互联网手机是怎么学的。我觉得他们哪怕仅仅是学了小米手机的一些皮毛,也都做得还不错。 

很多创业者到小米公司来学习,几乎所有手机同行也都来过小米交流,当每一个客人到小米,我们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实话,我们希望互联网模式能帮助到每一个企业,能推动社会进步。 

有一个企业家就挑战我说小米模式太复杂,这个模式只有你雷军能干得了,我说不可能,我做给大家看一看。我们 14 年年初就建立了一个生态链的计划,希望用 5 年时间,至少孵化 100 家生态链的企业,改变 100 个行业。经过 6 年多的时间,我们孵化了 100 多家生态链的企业,做出了琳琅满目的好产品,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是一家非常专业的生态链企业,这些生态链企业到今天为止也有一两万名工程师。所以大家在小米商城里面买到很多贴着米家和 Redmi 品牌的这些商品,都是我们背后非常专业的生态链公司做的。

可能大家好奇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我跟大家举个小例子,比如说 14 年 15 年一个热门的话题,很多中国人到东京抢购电饭煲成了社会现象。我就纳闷了,中国是世界工厂,怎么需要去日本买个电饭煲?我们中国的工业不很强大吗?难道连电饭煲我们都做不好吗?我们决定孵化一个生态链企业叫纯米,主攻电饭煲,一定要比日本人做得好。我们干了一年半时间,2016 年电饭煲发布定价是 999。

日本一个电视台买了几台跟日本五六千块钱的电饭煲做街头盲测,结果 60% 人说米家电饭煲做得好,后来我们电饭煲就卖到日本去了。我们找了一组很专业的人,然后一干了一年半时间,也找了一些日本专家一起干,我们就是这样做了非常有名的小米手环、扫地机器人,平衡车,还有充电宝,一系列好的产品,那段时间真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回想起来有非常多美好的事情。

当然在那段日子里面我们也干了不少蠢事,比如说和董明珠打赌。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里讲这件事情,我也想让大家了解来龙去脉。2013 年年底,我入选了央视年度经济人物,这是当时中国企业家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在领奖的后台,编导把我和董明珠叫在一起说,你们俩能不能弄的热闹一点?你看前一年马云跟马化腾打了个赌,就热闹了一年。我一听很清楚人家啥意思,格力是老牌的制造业巨头,干了 30 年,小米是新经济的代表干了三年,两个企业放在一起不就有话题吗?我说董总要不咱俩打个赌,赌一块钱,就赌小米 5 年时间营业额能不能超过格力?

当时小米的营业额 200 多亿,格力 1200 亿。董大姐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一上台董大姐说要就赌 10 个亿,我一想就懵了,这不按剧本演。我觉得你说赌一块钱是开个玩笑,赌 10 个亿这算啥呢?赌 10 个亿就变成了社会话题,这个话题舆论到什么程度?有不少网友给我留言说你们在央视公开巨额赌博。反正我也没当回事,但是董大姐当真了,她这一当真不得了,隔三差五就特别关心小米。

每天看到这样的报道就特别郁闷,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觉得掉到坑里去了。之后我就成了网红,只要我跟董明珠一起出现,所有媒体的相机就盯着拍,画风没法想象。全社会都认真以后我们也不能不认真了。所以我们就每个季度拿着格力的财报比,但是咱是小公司,5 年时间从 200 多亿涨到了 1749 亿,涨了 8 倍,我其实觉得小米挺了不起的。但是格力作为一个老牌的制造业巨头,也很猛,5 年时间从 1185 亿干到了 1981 亿,也涨了 60%,其实也做得挺不错。这 5 年干下来放在一起一比呢,虽然小米干得很好,结果还是我们输。但是第二年我们就赢了。

大家说你以后跟董大姐打赌,不要赌 5 年,赌 6 年好了。不过我每一次想起打赌,心里都挺后悔,挺内疚的。这不都自找的吗?最近这段时间反思才一步一步想清楚。我觉得 2013 年的小米如日中天,信心爆棚,敢跟格力去比,本质上说明我们膨胀。我觉得有时候成功的确很容易膨胀,膨胀就会做很多蠢事。我觉得后来没过多久小米遇到了很多困难,跟我们膨胀是有很大关系的。经过这 5 年的打赌,我觉得我真的更深地理解了制造业,也更深地理解了格力,我觉得格力还是做得非常出色。我在内部也反复要求同事们认真向格力学习。打赌结束没多久,我们小米就遭遇了很多成长的烦恼。 

我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过去几年我们都是高速成长,到了 16 年,我们的销量暴跌,小米陷入了困境。其实在手机行业没有公司销量下滑以后能逆转,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基本觉得这个企业不行了。所以小米处在生死存亡之际,主要原因是前 5 年小米超高速的成长掩盖了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在 15 年 16 年全部爆发了。所以那个时候风雨飘摇,压力巨大。

2016 年 5 月份,我亲自跳到一线,直接接管手机部,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以后,我推动了大规模的反思、总结,然后再补课再提高的过程。反正那个过程苦不堪言。

这是在那一次我们办的整个手机部全体的 4 次大会,其实第一页我就写着形势严峻,我觉得大家都很清楚,我说我们形势非常地严峻,那个过程苦不堪言,细节我就不讲了。我只是记得在那段时间里面,我早晨 9 点多钟上班,凌晨一两点我还在办公室开会。有天晚上下班,我在路上一想,那一天我开了 23 个会,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在写 PPT 的时候,同事说要不你把那 23 个列出来,我说还是别列了,有不少商业机密,再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我就是这样变成劳模的,经过我们这么踏实地调整,小米内部的士气在一步一步恢复。 

吹响了小米逆转的冲锋号的是 2016 年 10 月 25 号,我们办了小米 note2 的发布会,而且请了梁朝伟代言。发布会办完了,屏幕上出现 one more thing,台下很安静。当我们屏幕上显示这个屏幕,再一点亮,全场开始欢呼。 

全球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发布震撼了全球科技界甚至是还被全球三大设计博物馆收藏,芬兰国家设计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德国慕尼黑设计博物馆。芬兰国家设计博物馆馆长说,小米 MIX 代表着未来手机发展方向,到今天为止,你们应该找不出任何一款手机获得如此殊荣。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小米 MIX 的故事。14 年年初,小米的几个工程师闲聊,聊一个很高深的问题,5 年后的手机会是怎么样?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年都可以讨论一下。最后有一个主流性的意见出来了,5 年后的手机正面全是屏幕。有了大胆的想法以后,但是有很多的困难,他们来找我,说老大我们怎么干?我听他们一讲,觉得他们讲得有道理,虽然这个想法石破天惊,但是如果真的能做出来,能够推动全球手机工业的发展,我跟他们说立刻开始干,不要考虑预算,不要考虑时间表,不要考虑量产性,做完为止。这就是我当时跟他们讲的 4 条,我也没想到干了快三年时间,他们真的干出来。所以小米 MIX 一发布以后,小米这种巨大的创新能力震撼了全球,也震撼了整个产业,吹响了小米逆转的冲锋号。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析,小米是这么小的一个创业公司,它创新的动力在什么地方?小米把工程师看作最重要的资产,我们尊重每一个疯狂的想法,当他们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们可以直接推开 CEO 的大门,说我想干这件事情,居然就会被批准,居然一干干了三年时间,也只有把人才摆在最重要位置的公司才能做得到。我认为这是小米最宝贵的工程师文化。 

为了让工程师创新和探索的火焰越烧越亮,我们建立了公司最高的奖项叫小米技术奖。奖金就是小米的股票,价值 100 万美元,去年我们这笔奖金颁给了小米 MIX Alpha 团队。在这里,我受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帮他们打个广告,小米 8 位创始人全部是技术背景,所以我们懂工程师,我们这里有最好的工程师文化,你有更好更疯狂的想法都有机会被实现。只要你热爱技术,只要你技术过硬,欢迎你到小米来实现你的技术抱负和梦想。 

那段时间,我们的业务在一步一步复苏,可是困难并没有解决。性价比是小米强有力的武器,其实也是我们最柔软的软肋。中国老百姓有一句老话讲便宜无好货,也就是说你卖的便宜就是原罪,这样使我们非常容易被友商攻击,也非常容易被抹黑。我在想在未来漫长的征程里面,小米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只有做出世界级品质,我们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所以从 17 年开始,小米轰轰烈烈的开始了质量运动,质量成了我们内部的头等大事。当然质量的提升改进是一个非常痛苦繁琐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8 年,我们小米获得了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一等奖,19 年我个人获得了「中国质量人物」。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把质量看的是重于一切的,质量是整个公司的生命线。

可能我这么讲,大家觉得我在讲大话。今天的质量问题我不展开讲,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体验想跟大家分享,当一个企业陷入困境以后,可能很多人都想出奇招去逆转,我认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稳住阵脚最重要,那么质量就是你的真假,只要你稳住质量以后才能寻求突破,创新决定你这个企业有多大的想象力,但是质量决定了你能不能活下去,所以这句话在我们内部是很重要的一句口号,创新决定我们飞得有多高,质量决定我们走得有多远,就是质量和创新同等重要。 

大家知道我们国际化做得非常不错,我跟大家聊聊我们国际化的过程。2014 年第二季度,我们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登顶,成为了中国第一,只用了两年半时间。我们仅仅在中国的销量就排在全球第三。那个时候投资者非常看好我们,也跟我们提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说小米模式能不能在能不能在全球复制? 

我们考虑了一段时间以后,决定从印度开始,2014 年 6 月份我们正式进入了印度市场。和想象的一样,小米一去以后势如破竹,很快成为了印度市场最耀眼的明星。当然好景不长,我们很快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困难,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小米 4。2017 年 7 月份小米 4 在中国发布以后火得不得了,特别火,也严重供不应求。当时刚成立的印度团队希望总部支持,找我特批了 50 万台到印度,2015 年 1 月份这个产品在印度发布,谁也没想到卖不动,瞬间造成了 10 亿人民币以上的库存。这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印度公司来说,是灭顶之灾。

我一听也懵了,怎么办?那个时候中国市场上 3G 手机已经不卖了,已经退市了,全部改 4G 了。印度特批的这批货是 3G 手机,运到中国来卖不出去的,50 万台旗舰手机。我们经过反复的复盘,主要还是我们进入印度的时间太短,用户群的积累、品牌的势能、渠道的能力都不具备,就要干 50 万台旗舰机,这个太夸张了。 

但是这 10 亿的库存要怎么办?我们紧急成立了国际救火队,刚开始三个人,我们在全球范围里面寻找市场去消化库存,这三个同事在刚开始的几个月跑了四五十个国家,吃了无数的闭门羹,终于找到了一批愿意跟我们干的合作伙伴。后来他们跟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三类人愿意跟我们干,一流选手都不理我们。哪三类呢?原来卖石油、卖天然气的,顺便想卖点手机。我在想卖石油、卖天然气的怎么卖手机,反正不懂。第二类的还靠点谱,卖电脑、卖笔记本的,顺便卖点手机,这个还靠点谱,但是大家知道也基本不靠谱。这两个是两种渠道。 

第三个是各个市场里第二流、第三流的或者不入流的,愿意卖小米,但是我们也没招,就是这样一群看起来的乌合之众,在我们全球帮忙卖小米 4。经过一年半的拼搏,10 亿的库存虽然损失惨重,但是终于卖光了。

其实手机行业有两大困难,第一大困难有两大风险,第一大风险是质量,第二大风险是库存。因为我们卖的是海鲜,各位我们卖的是海鲜,你有库存以后损失有多大?比如说小米 4 的成本是 2000,一年半以后我处理的成本连 800 块钱都不到,损失巨大,这是我历史上处理损失最大的一次库存,也是第一次处理这么巨额的库存。反正当时特别心痛,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们国际救火队到处卖库存的渠道,居然后来成了我们国际业务的先遣队,极大地提出了小米全球的国际业务布局,没过几年时间,小米在全球各地的国际业务迅猛成长,到今天,小米已经到了 90 个国家和地区,所以这都得益于我们当时的这一批库存产生的危机所带来的机会。

当然国际业务也不全是坎坷,也有很多欢乐的时光。比如说 2015 年 5 月,我在印度出差,顺便参加了我们在印度举办的一个发布会,现场来了非常多米粉,一听说我在场气氛热烈的不得了,我们印度的同事就临时安排我上台跟大家打个招呼,结果我就脱口而出:Are You OK?然后一下整个场面就非常热闹。我还没回国,这个视频回到国内迅速上热搜,B 站有个 up 主还做了一个鬼畜视频,一下子我就成了 B 站的知名歌手。

整个国际业务就是这样,一边经历坎坷,一边有很多欢乐,大家载歌载舞地走到今天。

到今天,我们的手机在 50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市场前 5 位。我们进入的第一个市场是印度,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印度做到了市场第一,我们现在连续几年都是印度的市场第一。过去的两年,我们的主要精力在欧洲,因为我们需要证明小米不仅能在发展中国家拿到第一,在发达国家也能拿到第一。

短短的两年时间,刚刚传来捷报,上个季度我们在欧洲已经进入了市场前三,排第三名。更让我激动的是,上个季度我们在西班牙登顶市场第一,我们在法国排到了第二,我相信在未来会在更多的国家排到市场第一。

成功往往不是规划出来的,危机是你想象不到的机会。当你遇到一个巨大的危机的时候,你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可能会创造新的机会。我觉得小米的国际化这么厉害,我今天想一想,如果没有当时 10 亿人民币的库存,那些巨大的困难要解决,我们不会这么开快地铺开的,也不会取得今天这么大的进展。 

今天在 10 周年之际,我问很多同事,我说过去 10 年你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上市。

上市对小米来说的的确确是最难忘的一件事情,可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上市前夕。这 5% 是在上市前夕,2018 年 4 月 25 号,我在我的母校武汉大学办了一场发布会,公布了一项董事会决议。小米硬件的综合净利率永远不会超过 5%。如有超过部分,将超过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 

那个时候小米马上就要上市了,各位想一想,小米不好好出去路演画大饼,反而要卡自己的利润空间,这不是有毛病吗?这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小米一旦上市成为公众企业,资本就会逼着小米做出超额的利润,我相信我扛得住。假如有一天我退休了,我们下一任、下下任 CEO 能不能扛得住?还能不能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呢?还能不能坚持做性价比?这真的是我担心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一定要在上市前搞定这件事情。 

我跟我的几个同事一商量,大家决得我们最好弄一个法律协议来约束小米的净利率,小米的每一代管理者都按这个原则来做。我们形成了初步意见以后,我们去找股东谈,股东一听就炸了,说你们还想不想上市?这么弄可能对上市会有影响,来不及了。

还有人跟我说得很难听,说我投资你们的时候你们可没这么说,我早知道你们只能挣 5% 就不投了。我们连续开了很多次紧急的电话会,有几次都谈不下去了。最后一次我跟股东说了这样一段话,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假如你们同意我这个提议,你们拥有的有可能是一家注定伟大的公司。就这样一锤定音,5% 的决定获得了所有股东的支持。

最后我选择在我的母校办一场发布会,因为我个人的梦想就是源于武汉大学,所以我在武汉大学办了一场发布会,宣布了这项决定。当这个决定发布之后,我的朋友圈都被 5% 刷屏,当然也有一些嘲笑,也有一些机会,我们就不说它了。 

第二个难忘的时刻是什么呢?是搬家,搬到我们自己的家,小米科技园。去年 7 月份我们小米科技园开园了,我们搬进来以后,小米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办公室,觉得美轮美奂,我们亲切地称小米科技园叫清河三里屯,反正我们这里离三里屯很远。我也挺激动的,就写了一条微博。 

「北漂奋斗 9 年多,终于买房了。8 栋楼 32 万平方米,52 亿的造价。」微博一发引起了网友巨大的共鸣,阅读量达到了 3300 万次。我知道在每一个北漂心里都有一个买房的梦。所以他们都真心地为小米在鼓掌。 

还有一群人比我还激动,转的比我还猛。是哪一群人呢?房地产中介。他们说这是最励志的北漂故事,你看奋斗 9 年多,能买 8 栋楼,接着入选了世界 500 强。 

大家看看小米过去 9 年的业绩,这是多么优美昂扬向上的曲线。进入了世界 500 强,我要写一封全员信,同事跟我说「雷总我们能不能谦虚点,装着不在意的样子」,我说咱这次就别装了,我大学刚毕业就开始创业,没有机会去 500 强上班,我说我还是挺羡慕林斌他们的,又是微软又是谷歌的是吧?没机会。今天好不容易我们自己的公司成了 500 强,我也有机会在 500 强上班了,我觉得我们不得好好得瑟一下吗。 

昨天我又临时改了一下 PPT,因为昨天我们又入选了世界 500 强。我们小米作为最年轻的 500 强,经常被大家拿来跟一些老牌的 500 强比。什么苹果、三星、华为,比得我挺郁闷的讲实话,我承认我不如他们,大家同意吗?至少我今天不如他们,不过没关系,你要仔细看一下小米的话,我相信小米其实做的还真的是挺不错。 

我给大家看几个榜单。

第一个,波士顿咨询公司评选全球创新 50 强,有 5 个中国公司入选,华为、腾讯、阿里、京东、小米,小米在全球排在第 24 位。

第二个也是非常权威的榜单,叫德温特全球创新百强榜,只有三家中国公司入选,华为、小米、腾讯。小米是第二次入选,腾讯是第一次入选。还有一个 BrandZ 全球品牌百强榜,一共有 17 个中国公司入选,小米排在全球 81 位。这三个榜单都是非常权威的,这足以说明小米在创新和品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小米的这 10 年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年,跟伟大的时代同行是小米的荣幸。回首过去 10 年,真正让我们自豪的不是上市,不是搬家,不是这些事情,而是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小米和所有同行一起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起飞。有一次滴滴的创始人程维讲说,大家一定要感谢小米,小米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推动着之一。看到这个话我还是挺感动的。我觉得像滴滴、美团、字节这一批新一代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其实都是源于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的机会。 

第二点是小米的生态链模式带动了 100 个行业的变革,成就了一大批的创业者。比如说昌敬,一个小伙子,5 年前从大公司出来创业,然后小米生态链给他投资、给他资源、帮助他成长。短短 5 年时间,他做成了全球扫地机器人的领导企业,今年 2 月份上了科创板。我今天下午刚查了一下,市值 410 亿人民币。像这样的企业,在小米生态链里面还有一堆,这是最自豪的第二点。

第三点,小米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位是小米印尼产线上的员工,几年前她的丈夫去世了,她一个人要养活三个孩子,对她来说生活极其艰苦,两三年前她好不容易获得了我们印尼工厂的一份工作,她高兴极了。因为有了这份工作,她三个孩子才有机会吃得饱饭能上得了学。而且有了这份工作,她认识了新的朋友,开拓了眼界,她在村子里的地位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提高。我们在印尼的产线上 90% 都是女性。

我特别自豪的是小米的事业改变了很多人的利益,过去的十年有太多的故事,一场演讲很难很难跟大家讲得明白,所幸的是我们有一种方法让想了解小米的人,更了解小米。 

2019 年 2 月份,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海涛老师采访了小米的团队 100 多人,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写了一本小米传记,这是小米的第一本官方授权的传记,这本传记的名字就叫《一往无前》。感谢范海涛,也感谢中信出版集团。这本书今天晚上 9:30 会全网首发,整本书有 36 万字,内容非常详实,有非常多精彩的故事。我今天的演讲其实有很多故事,这本书里都有。

10 年的小米一年一年的长大,今天我可以很自豪地跟大家说,我们今年的研发预算超过了 100 亿人民币,可能很多的听众不了解 100 亿意味着什么。我今天下午去查了一下,中国所有境内外上市、未上市的企业中,超过 100 亿研发投入的企业,我觉得基本上有 20 位。小米一个 10 年的公司在研发投入上在中国就能排到前 20 位,我还是觉得挺自豪的。小米拥有很强的创新和探索的文化,再加上 100 亿的研发投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产品献给大家。 


责任编辑:靖宇,沈知涵、赵子潇亦有贡献

图片来源:小米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