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Board#4:回音室与过滤泡;Sam Altman 论效率;你的「数字档案」;VR 之父呼吁重制互联网……

摘要

TechBoard 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甄选每周重要科技评论的栏目。我们将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阅读的科技评论文章,并鼓励读者去阅读原文。这是 TechBoard 的第四期。

TechBoard 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甄选每周重要科技评论的栏目。我们将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阅读的科技评论文章,并鼓励读者去阅读原文。这是 TechBoard 的第四期,我们推荐了区分「回音室」和「过滤气泡」概念并呼吁大家远离回音室的文章;硅谷著名投资人 Sam Altman 对效率的认知和应用方法;对生物黑客的认知;一位互联网老兵和一位从二战中走出的哲学家,这两位前技术乐观派目前的悲观态度;看看 Facebook 和 Google 给每个用户建立的「数字档案」;扎克伯格、库克和科技观察者 John Gruber 的观点碰撞;VR 之父 Jaron Lanier 在正在进行的 TED 2018 中对「重制互联网」的呼吁。


《逃离回音室》

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以为回音室和过滤气泡是一回事,既封闭在自己的信息接受圈里,不断固化已有的认知,一言不合,拉黑两清。殊不知这么想真是委屈过滤气泡了。

本文标题为《逃离回音室》,开篇就先把回音室(Echo Chamber)和认知泡(Epistemic Bubble)划清了界限。「两者都是系统性的抗拒部分信息来源的社会结构,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对他们的认知很自信。」但两者的原理是不一样的:当你不言不看不听气泡外的人时,你在认知泡里;但当你不再相信「室外」人时,你就在回音室里了。认知泡准确地说,是忽略「不合口味」的信息,这种忽略不一定是自己选择的,也可能是环境造成的,比如国王的新衣里的国王就在他的认知泡里;而回音室呢,则是主动去拒绝相信室外人。你我可能飘在或大或小的认知泡里,但回音室里的人是自己去把门锁住,只跟同处一室的人交流。如果说国王的认知泡能被小男孩戳破的话,回音室则必须从根基里修复信任才能打破。

作者指出,身处认知泡不完全是坏事,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人们需要过滤器来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问题出在这个过滤器把可靠的、应当被广泛传播的信息也给过滤掉了,这使得每个人的认知泡越来越小,而人们对自己的认知也越来越自信。

但一旦决定要「睁眼看世界」了,认知泡戳几下就破了,更有毒的是「闭关锁国」的回音室。

认知泡能通过暴露在外被戳破,而回音室则是越暴露越坚定,它近乎一个非宗教性的邪教组织,使用各种心理操控技巧和打擦边球来坚定室内人的信念。作者认为,想推倒回音室,靠室内人自觉是绝对不够的。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是建立在互信上的,而现代的知识是建立在对各领域专家的信任上的,单凭一人很难去验证一连串的专业知识究竟是否可靠。信任让我们变得更脆弱,回音室正是利用这种脆弱来操控我们的认知。它并不是让室内人拒绝求真,而是成为信息来源真假的评断者。

那要怎样打破回音室呢?作者诚言他也没有找到绝对有效的办法,但他举了一个现实中的案例:一个成长于奉行新纳粹主义家庭中的男孩,被偶然结识的犹太好友「拉回正轨」的故事。他目前认为,想把室内人拽出回音室,还要靠室外人和室内人重建值得信任的关系,在处于善意的行动中潜移默化地打破他的回音室。

其实制造出认知泡和回音室的不是社交媒体、信息爆炸、真假新闻,而是人类认知和心理上的弱点。无论是否有互联网,只要有壁垒的信息在流通,认知泡就难以避免,但希望回音室的毒性能常回响在每人脑中。

延伸阅读:《五环内人群和看不懂的拼多多》


《论效率》

本文作者是硅谷著名投资人,28 岁即被 Paul Grahum 指定为 Y Combinator 接班人的 Sam Altman。他近日在他的博客中谈了谈他对效率的理解,以及他列清单的系统、时间观和生活习惯如何提高他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Altman 首先强调了方向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工作中最易被忽略的就是识别出哪些事儿是该做的、正确的。而在实践中重要的是不要跟风,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判断,这就能让你在判断出什么是正确的事儿后有勇气去实施它。Altman 称他会在生活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想想「要做些什么」,并通过阅读、和有趣的人交往、和自然共处来启迪他去思考。

「我不会把我陷于不得不做某件事的境地,做你不喜欢的事儿会消磨士气和动力。」Altman 称他会通过委托外包给他人来避开他不想做的事,同理,他委托给喜欢做某事的人,而另外的人来委托他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当你发现自己不再喜欢自己的工作,Altman 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当断则断,换份你感兴趣的工作。还要考虑到同事的重要性,同事不仅会影响你的工作效率,还有思考效率和精力。

支撑 Altman 效率系统中三个支撑柱分别是「确保重要的事儿做完」、「别在蠢事上浪费时间」、「列大量的清单」。Altman 是个清单狂人,他会列出每年每月甚至每日要完成的任务列表,这让他排空大脑进而更专注,而在完成一件事后不会陷入「接下来干嘛」的空虚状态,看着一个个任务被划掉(完成)也让他感觉更好。Altman 会先写下他想完成的事项,当即划分出优先度,琐碎小事尽快完成。

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Altman 非常「决绝」,他回复的电子邮件总是简单粗暴地总结要点;他尽量避免参加会议,但会留足够的时间去接触新面孔和新想法;如果非要开会,他会要么 10-20 分钟搞定,要么就开 2 小时,他认为通常 1 小时的会议要么效率低,要么不够有深度。Altman 认为大多数人把自己时间花得「不值」,在判断一事是否值得做的时候要衡量自己的「时价」,但也不要陷入「效率陷阱」里,光想着怎么提高效率却不做事或做错事。

生理状况也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因为因人而异,Altman 在这一段只写了他自己的生活习惯如何让他更有效率。比如提高睡眠质量、定期锻炼、饮食习惯、营养补给等。

而在最后,Altman 还给了几个零碎的小建议: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避开那些老让你心情不好的人;在给自己安排任务时略微过量但不要超负荷;别为了效率忽视了朋友和家人。


《人体太复杂,不要轻易「黑」》

未来硅谷三大宝:饮食、睡眠、长生不老,我们曾在 TechBoard#1 中推荐过《硅谷对各路饮食的追捧不仅是一股风气,而是危险》这篇文章,「一说是在「Hack Computers」后,科技狂人们想「Hack My Body」了,传统饮食法无法满足他们变强、变聪明甚至变长寿的愿望,他们试图在生物黑客(Biohacking)上完成夙愿。」而本文即是从作者尝试用达芬奇的「多相睡眠」法来尝试「Hack His Body」。作者提到,在硅谷,实验和重新设计生活习惯会和营养补给、特殊饮食结合在一起,试图达到人体「超频」(原指让电脑硬件在高于其额定的频率状态下稳定工作,以提高电脑的工作速度)的境界。生物黑客们通过实验得出数据,进而自我量化,再改进实验方法,最终人体超频!但作者认为,生物系统和计算系统有很多近似之处,比如互联的特性,但生物系统互联起来要复杂得多,光生理结构就盈千累万,它们还在几百万年里通过无数的「反馈-进化」循环至今,在很多方面,它们已经是调整优化过的「升级版」了。作者而后又提到禁食、单吃某类食物的饮食趋势,他称其更像是用一条线来拟合高度非线性系统,他更鼓励用温和加坚持的「渐进式 Biohacking」。而在最后,作者提醒我们要保持谦卑之心对待复杂的生物系统,探索身体是好,但务必不要陷入傲慢的过度自信之中。

适度超频,谨防报废。

延伸阅读:《如何生物黑进你的智力 - 用从性到兴奋剂到摇头丸的一切方法》


《我们曾视科技如自由》

科技观察者 Jean-Louis Gassee 和哲学家 Michel Serres 这两位前技术乐观主义者,二人走进了巴黎一家小餐馆,由此诞生了这篇文章,他们缅怀了已经落空的梦想,也感叹如今被监视的社会环境。

经历过二战的 Michel Serres 曾坚信技术会让人类乃至整个地球越来越好,从机械到数字的科技进步,让人类更清闲,生活也更舒适。科技,无疑是人类的福祉。他的上一本说反话的书《之前更好!》的封面即是一个在河边用棒槌洗衣服的女人。他曾认为千禧一代沉迷于发短信、发推特、发 Instagram 并没有让世界更糟、让人更蠢,这比起他成长的年代,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被「替换」的时代更好。他甚至认为信息革命是自书写、古登堡印刷术发明后的重大成就。

Gassee 则从人类文化史来证明他对技术的乐观,他认为我们曾发明了字母、数字,这二者让我们进而发明了文字、符号系统、数学、律法……但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的大脑的存储信息上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在大脑中储存太长的文本,也不能从大脑中提取多维度的信息。我就感觉上帝在嘲笑我们。」但人类又发明了印刷术和算盘,再后来技术高歌猛进发明出了庞然大物 ENIAC(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重达 31 顿),而 72 年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都能握着手机读到这句话。Gassee 这位互联网老兵曾对科技塑造的世界无限憧憬。

而几天前二人会面,才发现两人对科技的热忱之心都凉了,或者说醒了。他们依然觉得电脑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它也已成为监视社会的工具。社交网络让两极分化更为普遍,极端主义、仇恨、霸凌在上面蔓延。一位法国政府相关人士让他俩一窥国家级的大规模监视网,称其是用于防范对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选举期的假新闻和法国动不动就罢工及其他社会运动。两位还担忧在数据和监视下建立起的社会信用评分体系。(该体系在中国的应用曾在 TechBoard#2 中《一窥中国社会信用评分的社会大规模新实验》有所介绍)

Gassee 依然还抱有希望,他寄希望于欧洲近期对数据和隐私保护的立法。但曾经见识过广阔无垠的互联网的他,如今也已在思考要不要缩回「壳」中。


周常惊喜(吓):《Facebook 和 Google 如何「扒光」一个人》

这篇图文并茂的文章,给出了 33 点查看和理解 Facebook 和 Google 为你「建立」的数字档案的方式。暂列几条:每次使用手机的地点、浏览器历史、基于你地点性别年龄爱好职业人际关系等等的广告网、其他应用的使用信息、日历邮件联系人相片…… Facebook 也提供类似的「下载你的档案」功能,作者下载了他自己的「谷歌档案」,共 5.5GB 大,约等于近 300 万字的文档,他看到了他每一封电邮,包括垃圾邮件和已删除的邮件;「Facebook 档案」则有 600MB,在其中他看到了他发送、接受的每条信息和语音;基于他点的赞和朋友讨论的话题总结出的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他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登录 Facebook……

(作者的部分「档案」)

尽管 Facebook 和 Google 把这个接口藏得那么深,但只要你想,你仍可以查看、预览、下载自己的「档案」,而这次数据泄露事件之后,或许也将让这个档案越来越小。使用国内服务的用户也不用太担心,我们也能查看我们的部分档案,比如聊天/购买记录和浏览器历史,或许还有闯红灯的违规记录。

延伸阅读:扎克伯格在本周结束了他与国会的「车轮对垒」,而在车轮战前,《大西洋月刊》发表了这篇名为《硅谷「落地」》(Silicon Valley Falls to Earth) 的文章,作者 Franklin Foer 认为人们对科技文化的态度已经随着一波又一波的调查、丑闻、听证悄然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这两周是 Facebook 这只科技「大象」,在房间里被指了出来了。

你的「谷歌档案」


观点碰撞:扎克伯格、库克、John Gruber

Round 1:

在 Facebook 数据泄露门发生后,库克在接受 Kara Swisher 专访中表示苹果不会选择像 Facebook 一样「出卖用户的数据」,用户不是苹果的产品,苹果会在保护用户信息方面投入很多钱,苹果宁愿向客户收费也不愿将用户数据卖给广告商。库克认为隐私权也是一项人权,他也不会让自己陷入扎克伯格的「困境」中。

而不久后,扎克伯格在 Vox 对其专访中就回怼了库克日前说的「苹果不会干出(Facebook)这事儿来」的言论。扎克伯格称库克的言论「油嘴滑舌」且「不符合事实」。小扎说「你看,(库克)这个观点是,你要不付钱,我们就不会关心你。(这个观点)太草率了,而且和事实不符。现实情况是,如果你要建立一个想连接世界上每个人的服务,可有很多人掏不出钱,因此就像其他媒体一样,想构建和支撑起这套服务就要靠广告支持的方式。」随后,小扎还暗戳戳扎了苹果一下,他说,「但要是你不想建立针对有钱人的服务,那你就需要出点大众能买得起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被那些努力从你这套钱的公司说服(称他们更关心你)。这让我听起来觉得很扯淡。」

对此,著名科技观察者 John Gruber 在他的博文《用户与客户》中一针见血的扎了小扎,他认为小扎在采访中充满了话术的套路,比如他从不说用户(Users)或客户(Customers),他只说你(You)或人们(People),小扎这是在偷换概念,他们服务对象就是他们的客户—广告商,而非用户。而苹果的客户则是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他们的用户。

Round 2:

本周小扎国会接受质询时,他的「答疑小抄」被美联社记者拍下发到了 Twitter 上。小扎在笔记上有关于「库克论商业模式」的部分,上面写道「在数据上,我们(Facebook 和苹果公司)是类似的。当你在 iPhone 上安装了一个 App,你就给了它读取部分信息的接口,就像你登录 Facebook 一样;有很多错用苹果数据的事件,也没见到苹果通知其用户;一碗水端平是很重要的……」

对此,John Gruber 认为两家对待接入数据的做法完全不一样,苹果是给了用户非常清晰的控制权的,比如第一次打开应用时明晰每项权限的弹窗,在隐私设置中随时可关闭的权限。他称 Facebook 今天失去了用户对其的信任并不是因为对隐私保护做的不成熟,而是其态度太狡猾了。


科技影像:Jaron Lanier 在 TED 2018《我们需要重制互联网》

Jaron Lanier 被称作是 VR 之父。他在 TED 上世纪 80 年代诞生时期就曾做过演讲,这届 TED 2018 他又回来了。


Jaron 曾在数字时代萌芽期就参与勾画了互联网的蓝图,而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已使他「不忍卒读」了。在这个 TED Talk 里,Jaron 分享了他对互联网、移动设备、隐私数据、科技巨头的担忧,新行为主义下被操控乃至驯化的网民,科技巨头们(Jaron 称 Facebook 和 Google 为「操控行为的帝国」)受制于商业模式的「无奈」,以及他认为目前最好的重制互联网的方法是:考虑付费。

「我们不能让社会置于这种境地,当两个人想要交流时,得指望着第三个想操控他们的人才行。…… 同时,如果这些公司死不悔改,删了你的账户,好嘛?」

延伸阅读:Jaron 对付费能让科技巨头解脱也让用户更满意的双赢方法和我们在 TechBoard #3 中推荐的 Medium CEO Ev Wiliams 的文章《内容分发模式的合理化》不谋而合。他俩还都以电视行业和 Netflix、HBO 等内容公司的兴起举例。


#233:古代人与未来人的对话


编辑:克里斯

题图:Affinity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